晏子是春秋時齊國的大臣,聰慧機智,忠心愛國,雖然身為一國將相,卻從不恃勢欺人,他勇於勸諫,而且勤儉惜福,因此深得民眾愛戴。《史記》中除了記載晏子勸諫齊景公不用刑罰的事跡之外,他出使吳國和楚國的故事也是十分精彩,令人回味無窮。
有一次,晏子將出使楚國,楚王就與周遭的人商議,想借機汙辱他。當楚王與晏子站著講話的時候,侍衛押著一個被綁的人從他們麵前經過。楚王就問:“他是哪裏人?”
“齊國人。”侍衛回答。
“犯了什麼罪?”楚王又問。
“偷盜罪。”侍衛高聲說。
這時,楚王轉身問晏子:“齊國人喜歡偷盜嗎?”
隻見晏子不慌不忙地說:“我聽說江南有一種橘樹,如果生長在淮水以南,吃起來就是橘子,如果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這是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而造成。齊國人在齊國並不偷盜,如今來到楚國就偷盜,大概是受了楚國人的影響吧?”
楚王聽了,隻得對人說:“聖人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我是自討沒趣了。”
昔日孟母三遷,就是因為明白“環境造人”的力量;所謂“時代造英雄”,更是說明大環境的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就像水,環境就像各具特色的顏料,注入不同的顏料,水就會呈現不同的色彩。一個人,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容易心生懈怠;在人才濟濟的環境中,自然懂得精進用功;在五光十色的環境裏,容易迷失自心;在書香滿溢的環境裏,自能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因此,為自己,為孩子,乃至為我們下一代的青年,打造一個優良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