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對龔破夭的譏嘲並不在乎,他顧自依依哦哦了一會,方目光射著龔破夭,“馬2進3。”
龔破夭心下不由一顫:按常規,要麼進兵,要麼平炮,走馬是偏著。
而且,高僧這匹馬,形同破空而來,充滿了殺氣。
“好一匹瘋馬。”龔破夭笑道。
“瘋又如何?”高僧鼻子衝上天似的說。
“這可是對天不敬哦。”龔破夭引誘道。
高僧的目光又直喇喇地殺過來,“哼,該敬的天我敬,不該敬的天我就破。”
口氣好大。
龔破夭心裏暗道。
真反了滿清的,最早的是吳三桂,然後是太平天國,最後是孫大總統。成功的隻有孫大總統,他是一個追求自由、博愛的人,反人定然不會稱什麼王子、公主之類。何況,他的後人目前仍然是國寶,根本無須去和日本人勾結,去搞什麼陰謀詭計。
剩下的就是吳三桂和太平天國的後人了。
太平天國的人都是反清反得最堅決的,對外族顯然是絕不妥協,各大天王的後人,應該也不會和日本人勾結。如果他們再生,絕對也是抗日的先鋒。
那麼,隻有是吳三桂的後人了。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被稱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淩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餘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複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發,改穿明朝衣冠。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雲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繈褓中的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