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海上風浪 16、海坪鹽場倭寇膽戰心驚(1 / 3)

第四章:海上風浪

天縱英豪鄢懋卿,激流勇進。激流勇進,直搗黃龍擒柳生。

鄢府總管鄢五爺,大顯神威。大顯神威,碧波滄海踏巨鯨。

(——戲仿“采桑子”)

4·1:題外話

大明王朝,嘉靖有年,國力衰弱,外邦欺淩。倭寇島國,忘我大明之心不死,極盡搶掠侵占之能事。胡宗憲、戚繼光,雖為海上長城,擋住了倭寇武力上的侵略,卻難抵擋倭寇暗中的經濟入侵。喜我大明江山,大海茫茫,煙波浩渺,山巒疊嶂,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英才倍出。

天縱英豪,鄢氏懋卿,背負使命,腳踏巨鯨,豪情萬丈,激流勇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跨渤海,縛“黃龍”,“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有意無意之間,鄢懋卿的確做了一回民族英雄,不管嘉靖記載與否,承認與否,鄢懋卿的確與倭寇進行了正麵交鋒。而且,三番五次都取得了完全勝利。即便是胡宗憲、戚斷光這些專門與倭寇作戰的大帥、將軍,也未曾有過如此輝煌之戰績。由此,鄢懋卿還在心裏,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以至於在他後來的著作中,專門撰寫了《抗倭篇》、《論倭賊》、《倭寇侵明之根源》、《倭寇犯明之我見》等等著作,為世人留下了不朽篇章。不過,令人遺憾的是,他始終背負著負麵影響,所有著作均未能見諸後世,得到有效而廣泛之傳播。

4·2·16:海坪場鹽倭寇膽戰心驚

浙江海坪鹽場,表麵上是一個普通鹽場,是大明子民開辦的,但每年官府都未能收到一分錢正鹽稅,就更別說餘鹽稅了。鹽場場主是一個神秘人物,當地官府以為是京城某要人派來之人,根本惹不起,沒人敢去收他的稅。實際上他什麼人都不是,就是倭寇,在大明的姓名叫徐濤,本名叫柳生一郎。當地鹽署提舉司每次派出人員去征稅,不是有去無回,就是被揍得皮開肉綻。回來的人,均說不清楚,這是一個什麼人控製的鹽場,隻知道來頭不小,沒人能惹得起。鹽署提舉司提舉,官拜從五品,派出的吏目,九品,即使是同提舉,也才六品,副提舉則七品。最重要的是,他們手上都沒有實權,隻能在老實規矩的鹽場主與鹽商那裏,才能收到相應稅賦,一旦有人抗稅,根本沒辦法對付。何況,海坪鹽場這種抗稅,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抗稅。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當地鹽署官員都三緘其口,向上呈報為不明身份鹽場。因了這不明身份,便隱埋下了許多後患。在沿海,還不止海平鹽場一家,這樣的鹽場還有不少,幾乎都是這種現象,反正,就是拿它沒有辦法。去過海坪鹽場能僥幸回來的人,都不說在那裏的遭遇,隻是吃啞巴虧了事,弄得外界什麼情況都不知曉。這是大明一個奇怪現象,所謂不明身份鹽場,看起來誰都知道,就連嘉靖皇帝也知道,但這裏麵問題出在哪裏,就沒人去細究了。因此,這欽差大臣總理全國鹽政,肩上的擔子便顯得更重。既是皇帝派出的巡鹽欽差,自然要對不明身份鹽場進行嚴厲整治,這是誰都能想到的問題。因此,此番整治全國鹽場,勢必掀起一股強大風暴。海坪鹽場,作為倭寇勢力在大明的總壇,亦勢必會做出相應對策。

其實,海坪鹽場每年要出鹽十數萬擔,但他們根本就不在大明土地上售賣,而是秘密運回他們的小島上,自食。隨著鹽場的開辦,還秘密開辦了金礦、銀礦、銅礦、鐵礦,所產礦石經過初步提精處理,也秘密運回小島。

倭寇頭目柳生一郎,還派出得力人手,控製了浙江、福建沿海一些鹽場。隻是這些鹽場的控製手段,不同於海坪鹽場。他對這些鹽場的控製,僅限於鹽價與鹽稅,而少決定鹽的去向。這些鹽場,也是鹽署所難能控製的。他們利用手上掌握的一定數量的食鹽,任意墊高食鹽市價,賣得銀兩從不向大明交納鹽稅,嚴重攪亂了大明經濟秩序。鹽場鐵礦,均是朝廷嚴厲控製之經濟命脈,由於首輔次輔目光盯在權位之上,忽略了千裏長堤,毀於蟻穴之道理,疏於防範,少了防微杜漸之警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