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2:師生戰隻為彈劾大欽差
海瑞端坐書案前,奮筆疾書,他要彈劾總理全國鹽政之欽差大臣鄢懋卿,彈劾罪狀之一:海坪鹽場剿殺全場無辜鹽工三千餘人,濫殺無辜;罪狀之二:濫用欽差職權,斬殺海鹽縣令吳仁,無辜罷黜慈溪縣令霍與瑕之職;罪狀之三:索賄江淮富商白銀數百萬兩之巨,禮物無數,怕銀子多了紮眼,便打成夜壺;罪狀之四:終日飲樂,置酒高會,日費千金,窮奢極侈;罪狀之五:鹽課重稅,狂征暴斂,兩淮鹽商怨聲載道,險些激起民變。
海瑞非常興奮,條條罪狀,都可致人於死地,這回看你往哪兒跑。這回恩師應該滿意了吧?他仿佛看到一條閃耀著金光的大道,直通金鑾殿,自己身著大紅袍,矗立於朝堂之前列。想到這些,臉上不由得發出得意的微笑。
海瑞學生戴鳳翔與江之南見了彈劾狀,對望一眼,覺得老師所奏,頗有不實之處。江之南試探著問道:“老師,聽說海坪鹽場的鹽工都是倭寇,況且是胡總督圍剿的,與欽差大人沒有多大關係啊。”
“之南啊,知人知麵不知心,我們誰都沒有看到現場,誰知道那些鹽工,是倭寇還是當地鹽民?剿殺了三千餘人總是事實吧,這不是濫殺無辜是什麼?還有那一百六十個身份不明之人,全被殺得幹幹淨淨,一個活口都未曾留下,倘若不是濫殺無辜,就該留下個活口,以好查清事實真相嘛。不留活口,這意味豈非深長乎?”海瑞教育學生,這樣濫殺無辜之人,是不能姑息遷就的,一定要彈劾他,不能讓他逍遙法外,還活得那麼帶勁兒。
江之南疑惑地詢問道:“老師,不是說六百餘人嗎?路上亦隻是殺了六十人啊,怎麼就三千多了?”江之南與戴鳳翔,均非常不解。
“之南啊,你在場嗎?你沒在場,怎知不是三千多人,路上那麼多人被他殺了,一百六十多人多乎哉,不多也。這些均為事實,至於數量多寡,還那麼重要嗎?不重要也!”海瑞搖頭晃腦地說著。一向嚴肅認真的海瑞,此時更是無比認真嚴肅。
戴鳳翔覺得不可思議,說道:“吳縣令的確貪汙了不少銀兩,欽差大人握有確鑿證據,殺之亦並不為過,更無不妥。吳縣令此等行徑,簡直讓人瞠目結舌,怕是我朝最為重大之貪腐案例,似乎不值得為之提及。霍縣令當眾侮辱欽差,目無尊長,確有倚仗徐閣老之勢而飛揚跋扈之嫌,罷官已屬從輕發落。這亦明顯看出,欽差大人之為人,殺嚴閣老一個縣令,革徐閣老一個縣令,已經給足徐閣老麵子。在老師這裏,倒成欽差大人之罪狀一條,學生不是太明白,請教老師,這個中原因何在?”戴鳳翔態度誠懇,確實是想知道尊師之想法。
“霍縣令最多算是無意間的頂撞,並無大不敬之意,更無倚仗誰之勢力可言,罷之則屬濫用職權;吳縣令被斬殺之前,欽差大人並不知道他是大貪官,縱然要殺雞給猴看,亦要先查清後再斬,不能草率行事。”海瑞耐心給學生解釋道。
戴鳳翔則不同意老師意見,他據理力爭道:“據說吳縣令還有一條罪狀――通倭,隻是當時沒念出來,這才是他被斬殺的主要原因。再說,斬吳縣令時,他所貪汙的銀兩與地契就擺在吳縣令麵前,是吳縣令點頭承認,並簽字畫押後再行其刑的啊。”戴鳳翔本來還想問,鄢大人本來就是都察院出身之人,他會草率行事,讓人抓住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