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49:玉熙宮外眾臣麵麵相覷
經過綜合分析,海瑞一家這是做好了上刑場的準備。但奏疏裏究竟寫了些什麼,誰亦不知道。大家都不想讓聖上馬上看到,希望最好是看不到。尤其是黃錦,他明白主子的身體狀況,怕看到後受不了打擊,那將是天塌地陷之大事。他不敢想像這樣的後果,將會給大明王朝帶來什麼樣的災難。至少,海瑞的人頭是不能保住的。他對海瑞有點印象,覺得他還是一個不錯的臣子,忠貞耿直,剛正不阿。
這樣的人,不能作無謂犧牲。希望自己能在這場即將到來的災難裏麵,起到一點積極作用,能將事情處理到最好的程度,能將災難減輕到最小的程度,能將後果阻止到最完美的結果,如若果真如此,便是再好不過之事。即便不能,亦要盡量減少人員死亡。要想達到這個效果,就得讓主子,在心情最愉快的時候,不經意間見到這份奏疏。主子什麼時候心情最愉快,以他的經驗與觀察,是最準確的標準。
黃錦明白,整個朝廷,都在等待他的信號,等待他的行動,因為,這份奏疏,現在就掌握在他的手中。他曾經想過,將海瑞這份奏疏給黑了,永遠不讓主子看到,但這幾乎是不可能之事。大明律例有載,皇上身邊之人,倘若膽敢私自藏匿臣子呈遞給皇上的奏疏,那將是滅九族之大罪。因此,這個念頭隻是一閃即過,根本想都不敢多想。
陳洪不這麼想問題,他幾次貼到嘉靖麵前,就是想把這事捅出來,但幾次都被黃錦支走,沒能如願。一朝得勢之人,往往都會沉浸在得勢的喜悅中,很容易忽視潛在的危險與困境。陳洪就是這樣,他忽視了自己是一個機會主義者。自己之所以得勢,是因為嘉靖看中他心狠手辣,能為他辦事。
因為呂芳的仁慈與智慧,嘉靖很多事呂芳不會為他辦,即使是冒著丟掉性命的危險,亦不會為他辦。陳洪不同,被呂芳壓抑了這麼多年,一朝出人頭地,終於有了機會,一定會拚盡全力做事,不管亦不考慮主子讓他辦的事正確與否。
在陳洪心裏,主子就是主子,永遠都是對的,錯了亦是對的,哪會去思考主子所辦之事,對江山社稷是否有利?呂芳是閹人,陳洪亦是閹人,但各自思考問題的方法與出發點大不相同。呂芳是服侍過先帝的太監,是見證過嘉靖盛世的元老,思考問題自然要以江山社稷為出發點,即使嘉靖有失誤或錯誤,他都會與嚴嵩一起,及時提醒,且是不顧性命地阻攔;陳洪就不同,從來沒有輝煌過,從小在宮中長大,辛辛苦苦熬到掌印大太監之職,雖是代理,確亦完全掌控了宮中十數萬人性命。
官做到這一步,無論是太監還是大臣,頭腦不發熱者,為數不多,不小人得誌者很難遇到。像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與鄢懋卿、趙貞吉這類飽學之士,倘且不能完全平心靜氣對待寵辱,何況從小在宮牆內長大的陳洪?有修養與無修養的區別,僅在於內心的想法是否讓人一眼便能看穿。沒有修養學識少之人,遇到一點好事,便總是讓人有小人得誌之感覺。修養好,學識淵博之人,即便是升為首輔,亦不會給人留下如此淺薄之印象,反而會更加夾起尾巴做人,時刻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謙虛謹慎,如履薄冰,全神貫注地提防著,來自四麵八方的明槍暗箭與陰謀陷阱,絕不會張揚,更不會囂張。
四書五經以及其它雜書,陳洪其實亦讀過不少,但無良師係統講解指教,多半都是一知半解。要說修養,那就根本談不上,自然,就是草包一個。當然,陳洪亦有其被人利用之本錢,那就是對嘉靖帝的愚忠。雖然整天懵懵懂懂,但別人托他辦的事,一定會辦得讓你滿意。比如徐階與之合作,就沒讓其失望過。隻是,像徐階這種聰明人,又豈能長期與閹人為伍?倘若陳洪如呂芳一樣智慧,倘若呂芳能像陳洪一樣好擺布,那倒又要另當別論。
徐階已經完全冷靜下來。他看出了這裏麵的苗頭,他亦不主張聖上馬上就看到這份奏疏,最好是等聖上高興一些的時候,無意中看到,這樣就可能會減少一些怒氣。這與黃錦之意不謀而合,他甚至對黃錦產生了好感,進而對他信任起來。他沒弄明白,陳洪想盡快讓聖上看到,究竟是何意圖,又不好明著打問。
他知道,陳洪的頭腦,有時與大家不同,說他頭腦簡單吧,又不是,說他心狠手辣倒是對的,但他與海瑞,並未有過什麼過節,用不著非要置人於死地不可吧?皇帝在氣頭上,萬一看了出點什麼事,誰能擔當得起?這人安的是什麼心?難道他亦……?徐階心中大吃一驚,這是不可能的事啊,聖上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裕王登基,對他不是更為不利嗎,這麼淺顯,這麼明白的道理,難道他會不懂?現在,有資格接替皇位的,隻有裕王一人,他在為誰辦事?沒見他與裕王有過什麼交情啊,而且,因了世子與馮大伴的關係,裕王甚至還對他有憎恨之感,他難道就真的不考慮這裏麵的後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