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2:朱陵仙洞遊故地情何堪(2 / 3)

千成倒是一身短裝打扮,還真像一個趕馬車的把式。他將馬車寄存在旁邊,付了幾個銅錢托人看管,便跟隨伯父與弟弟妹妹一起,進得洞去。

一路上,總是有輛馬車,不緊不慢跟在他們後麵,等他們都進入洞口,那人才從馬車裏下來,亦跟在他們後麵進了洞口。他就是朱則剛,今日他沒帶下人,隻有一個車把式跟著。

洞口處有個斜坡,斜坡上有條石板鋪就的小路,石板已然磨出較大弧度。沿石板路而下,大約走過百十來步,就進入到開闊大廳。大廳中央,有人安放了條案與文房四寶,可供七八人同時揮毫。隻要花五兩銀子,便可領取一張宣紙,題詩一首,由出賣宣紙者保存。倘若想刊刻到石壁上,則需經過審核,審核通過後,再交五十兩銀子即可。

買宣紙寫詩之人不少,但一人都沒通過初步審核。有人願意出五百兩銀子,要求刊刻在石壁上,但出售宣紙的老者卻不收。願意出銀兩之人,一時之間拿他很是無奈,最後隻好悻悻然離去。

老者解釋道:“上石壁者,乃千古大事也,要經得起千秋萬代子子孫孫檢驗,倘若真是絕好佳句,或者大明才子,五兩銀子宣紙錢,老夫都不用他出。老夫自會現場親自與之刊刻。”

的確,石壁上沒有多少新刊刻的詩章,還是與多年前看到的沒有多大變化,變化最大的,就是山洞內的地麵平坦了許多。這大概是進出山洞之人太多,踏平的。最大的變化,就是有人把此當成一個遊覽項目,專門經營這個山洞。這倒是一個不錯的營生,看樣子,這位老者,並不是真正的經營者,他可能隻管審核詩稿,遇到“千古佳句”,他便雕刻於石壁之上。

山洞內三麵石壁,頂上有鍾乳石往下滴水,叮咚叮咚的滴水之聲,清脆響亮,即便如此嘈雜這環境,亦未能掩蓋住這悠閑悅耳之自在聲音。滴水聲仿佛,能穿透塵世紛亂,壓住凡音幹擾,讓人聽之便有寧靜之感。

石洞內裏,有無數點亮的桐油燈,照得遊人影影綽綽,如剪影般投向四周,亦互為投射。洞內有條小暗河,還有幾條小船,隻要花一錢銀子,便可坐著小船進暗河裏去,以一支鬆明火把為限,燃燒到一半便須折返。否則,漆黑的洞裏,船工便看不清方向,容易迷路。

暗河裏,叉道甚多,至今亦沒有找到,那位得道高僧曾經的出口所在。越往裏行,便越危險,一般遊人,都不會去冒這個險。船工亦不願意將小船劃進太深的地方去,他們都是附近農人,隻有季節不忙時,出來打打短工,掙幾個鹽巴錢而已,沒有冒險精神,亦不願拿著客人與自己的生家性命冒險。

暗河裏的確沒什麼好看的,隻是夏天進去,可以感受一下清涼,冬天進去,可以感受一下溫暖。即便的鍾乳石,僅憑一支鬆明火把,亦是看不清楚的,就是感覺一下洞裏的神秘罷了。看到有人進去,沒進去的人,不知裏麵有什麼,便想進去看看。進去過的人,出來亦不說裏麵有什麼,顯得非常神秘,便勾起了別人亦想進去看看的念頭。

進去看了後,便不感覺欣喜,亦不會感覺失望,細究起來,亦就是不過如此的感覺罷了。有人失望裏麵太暗,什麼亦看不清,有人責備船家太黑,這樣的洞子亦要收錢。可是,不收錢,船工吃什麼?船工不擺渡,誰來渡你進去?

子龍子鳳吵嚷著,要坐船進暗河去看看,景修卻不讓,說裏麵什麼亦沒有,黑咕隆咚的,什麼亦看不清,亦沒什麼好看。鄢懋卿實際上是想說,不要白花了這些銀兩,可他始終開不了這個口。

他雖然從來不管錢的事,心中卻是有數的,家裏的每一文錢,都要用在正道上,此乃做人本分。景修越是如此說法,孩子們便越是勾起看看之欲望,隻是,見景修寸步不讓,大家便沒辦法,隻好放棄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