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2:朱陵仙洞遊故地情何堪(1 / 3)

14·4·72:朱陵仙洞遊故地情何堪

朱陵仙洞位於石鼓山東側。相傳唐天寶年間,董奉先曾在洞內煉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傳,此洞北通南嶽,與水簾洞(亦名朱陵洞)兩洞相連。南嶽有一得道高僧,曾借此洞往返衡嶽之間,轉眼即到。洞內石壁,曾留下了李白、杜甫、韓愈、蘇東坡等曆代名流詩作,近千首之多,使得朱陵仙洞,以詩名遠播三湘大地。凡到衡州府的文人墨客,無不想到令人心馳神往的朱陵仙洞參觀,以期能留下自己的墨寶。

鄢懋卿出任湖廣道監察禦史期間,曾來過衡州府,同時,還在洞內石壁上題詩一首,“遊朱陵仙洞”:

衡州山水蘊腹中,仙人問道石鼓東。

吾輩有幸得此遊,何悲來日萬事空。”

但凡有些文采之人,來了朱陵仙洞,總想留下自己的墨寶。不過,一般舉人秀才,遊是遊了,墨寶亦留下了,卻很難上洞壁。鄢懋卿時任湖廣道監察禦史,代天巡狩,專糾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百官官邪,雖為正六品,卻為地方百官敬畏。所到之處,自有一定威力暗伏。

他雖是隨便寫的,衡州知府卻不這麼認為,鄢懋卿才名,此時已經在京城傳開,官職上升空間很大,能得此墨寶,那是巴不得的事,遂命人立即雕刻於石壁之上。當然,是不太顯得的地方,不可能與李白、杜甫、韓愈、東坡他們放在一起。景修卻不計較這個,刻在哪裏都一樣,來一趟,遊了一回朱陵仙洞,隻要能留下點什麼,那就知足了。

時隔多年,自己現在又是這般境況,鄢懋卿想去看看,那首詩是否還在石壁之上。當然,亦是想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看看有沒有人將他的墨寶清除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景修不隻一次地發現,自從落職後,以前那些文朋詩友,再不與他來往,朝野官員那就更不用說。

這亦是人之常情,他早就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每每偶遇,亦隻不過一笑了之。自己亦從來不主動往別人麵前蹭,免得討人厭倦,亦自討沒趣。

鄢懋卿其實還有個想法,倘若石壁上的詩作還在,他就將其親自毀掉,免得別人為難。一個心胸坦蕩之人,做事從來都是為他人作想的。景修以為,自己那首詩太不成熟,當年一時逞能,興致所至,便順手寫就。現在看來,倘若真要還在石壁上,那是很丟人的。這般粗淺拙作,怎敢與李杜同壁?

是日,由千成兄妹四人作陪,趕一輛馬車前往。留下萬成、子雲陪伴各自的母親,照看自己的妻子。這樣的分工,亦是按景修之意安排,免得遇到危險時照應不過來。千成武功,應付絕頂高手自然不敵,倘若一般高手,自是不在話下。景修還是認為,此地不會有人認出他來,用不著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可鄢五爺不這麼想問題。凡事都小心些為妙,否則,等到真正出事了,那時便悔之晚矣。不能保證每個人的心都那麼坦蕩,隻要有一人心胸狹窄,偏偏又偶然相遇,事情便麻煩了。很多事情,便是發生在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遊覽朱陵仙洞的人還真不少,盡管春節臨近,寒風習習,亦沒能擋住遊人足跡。遊覽的人中,大部分都是青年學子,他們像朝聖的信徒一般,滿臉虔誠。又像是人人都在打腹稿,等候到了洞內,好一展才華。

鄢懋卿的穿著打扮很樸素,服飾雖陳舊,卻很幹淨,乍一看,就像一個老員外,但他內在的書卷氣質,還是時不時外露出來,加上他白淨微胖的身軀,總是時不時的,在無意間透露出他曾經不凡的身份。

他高大帥氣,風流倜儻,天庭飽滿,地闊方圓,即便已經年屆花甲,亦擋不住那股逼人英氣。在外人看來,他不過才天命之年,正是年富力強的大好時期。

百成、子龍、子鳳三人,還是昨日打扮,顯得很是搶眼。他們下車就簇擁著鄢懋卿,往洞口而去。孩子們的天性便是玩耍,都歡呼雀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