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5:萬曆朝堂叔大獨攬朝綱(下)(1 / 3)

17·2·85:萬曆朝堂叔大獨攬朝綱(下)

“可是,誰亦沒有剝奪人家掙錢養家糊口的權利呀?這把年紀的人,總得幹點什麼,才能養活一家老小吧?”王用先心裏非常不悅,但他不便發作,隻是再次善意提醒道,“先帝旨意,賜予鄢懋卿久居桂陽衛,擅自更換,隻怕不妥。”他當然知道,再換居住地方,確乎不是明智之舉。

張居正想了半天,詭秘地笑笑,說道:“那就讓他回老家頤養天年吧,這樣的話,他不就教不成書了嗎?回老家養老,應該不算違背先帝旨意。”

王侍郎不明白,回故鄉為何就教不成書了,但看張閣老表情,知道這裏麵一定有什麼玄機,可他又不便多問,此事隻好作罷。倘若多說,勢必會讓張居正起疑,便會讓人查出他與鄢懋卿的關係。事實上,他與鄢懋卿,並無什麼重要關係,他的女兒王鳳霞,是前妻的女兒,從來沒在京城出現過,就連他現在的妻子,亦未曾見過,隻是聽說過有這麼一個人而已。

而且,女兒嫁的,並不是鄢懋卿的兒子,真要論起來,女婿鄢千成,與鄢懋卿並無什麼直接親戚關係,隻是因為父親是鄢府管家罷了。無直接的血緣關係,就說不上有直接關係。可一旦讓人抓住什麼,那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因此,王侍郎亦就隻好適可而止。況且,正如張居正所言,鄢懋卿似乎亦並不再熱衷仕途,否則,他本人為何不進京城來活動活動。

王侍郎其實在高拱任首輔時,亦提起過起用鄢懋卿之事,隻是人微言輕,不起作用。高拱當時就瞪著一雙大眼睛斥責,王用先,質問他:“你這個官做得不耐煩了是吧?”王用先聽出了高首輔的意思,倘若再度起用鄢懋卿,他那個首輔寶座怕是不能久坐。時隔幾年後,他亦聽懂了張居正話中的意思,幾乎如出一轍。看來,傳言非虛呀。

張居正為了不讓鄢懋卿“廣收門徒”,便利用首輔之權,以萬曆皇帝之名,票擬了一道恩賜鄢懋卿回故鄉頤養天年的聖旨,讓馮保蓋了大印,交由傳旨太監到郴州傳旨。

馮保對鄢懋卿還有印象,蓋印之前,他向叔大建議道:“朝廷正是用人之際,不如重新起用景修吧,這人確實有大能耐。據說,他身體相當硬朗,還可為朝廷幹一二十年,應該不成問題。”

張居正輕描淡寫地回道:“都亦已年近七十歲之人了,遠離故鄉顛沛流離了這麼多年,實在不易,不如讓他回故鄉頤養天年吧,這亦可以表達新帝對他的眷顧嘛。”

馮保意味深長地微笑著說道:“既是新帝恩賜,總得給人家一點什麼表示一下吧?回到家鄉,田無一畝,地無一壟,拿什麼養活一家人啊?”

張居正卻正色道:“都這把年紀了,就是給他幾畝田地,他還能耕種得了乎?”顯然,這句話是很沒道理的。但首輔說話,不一定句句都要講出一定道理來,隻要看其臉色便可。

果然,馮保見叔大變了臉色,亦不便再說什麼,更沒多想。覺得首輔大人既如此作為,便有他這麼做的道理,亦不堅持,便爽快地在聖旨上蓋下了大印。馮保本來還想,讓張居正請示一下李太後再做決定,見話說到這個份上,亦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馮保當年曾經見過,呂芳給李皇後寫的舉薦函,裏麵隻是說他用性命擔保:景修才華,蓋於群臣。景修輔國,定能將大明江山錦上添花。但沒有具體的內容,支撐他的主張,因而,說服力不強。呂芳臨死前的性命,在馮保心中已經不值錢了,因而,他並沒有極力擁護。關鍵馮保那時還未曾走上前台,說話隻是在李皇後麵前稍稍起點作用。

當年的李皇後,對於呂芳為人,還是非常相信的。人之將死,其言亦善。他能在最後時刻,還想著大明江山,勢必有其根本原因。在馮保處沒有得到極力支持,便與隆慶帝商量此事。隆慶帝聯想到嘉靖爺之遺詔事,決心起用景修,可是,遭遇徐階為首的內閣大臣一致反對,便將此事擱置下來。但那時,趕走了徐階,他想等到高拱做兩年首輔,看看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