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3:明朝大欽差真實有生平(2 / 3)

在回家的路上,妻子發誓不再回娘家,當即摘下頭上金釵投擲於蕭江中,可金釵正好插在江中漂浮的木柴上。懋卿當即拍手曰:“中了,中了。天無絕人之路矣!”蒙受恥辱的夫妻倆,從此對仕途充滿信心,奮發舉業。自此,懋卿朝誦暮習,妻子日紡夜織,陪伴身邊安慰丈夫。

嘉靖十六年,懋卿去邑墉書院讀書,當年齋室生瑞芝二枚,五月懋卿奪省亞魁中舉。庶齋曰:“芝乃鄢懋卿之瑞兆也”。可懋卿卻認為:祥國家之瑞,在人,而不在物。自恃者,在德,而不在瑞。予才謙薄烏足以當。四年後,懋卿撰《瑞芝堂記》,中辛醜科沈坤榜三甲第九名進士,時年三十三歲。

當年,懋卿授行人司行人(正八品),擔任朝廷內外使節之職。與同榜進士上虞賈大亨,同住北京城公署齋室,同官同職。每與交相砥礪,慷慨激昂,雄心壯誌,敢作敢為。不久,充任鳳憲之官,先後任順天(北京)、湖廣二道監察禦史。又以辦事幹煉,擢太仆寺少卿,分理馬政(正四品)。不久,又轉為大理寺少卿。

嘉靖三十一年,致力收集整理江西吉州先賢、民族英雄文天祥詩文,自費刊印《文山先生全集》,十套,使長期散佚的文天祥著作,得以保存流傳。

嘉靖三十五年春,懋卿擢升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受嘉靖帝指派,遠赴浙江,修建永嘉沙城鹽場。沙城鹽場,從此為永嘉百姓生命之根,富裕之本。懋卿不辭辛勞,親自帶領沙城鹽工,曆時三年修建竣工。

永嘉縣大夫王東崖氏,裒金磨石,碣文於碑,記其功德,使永嘉民眾銘記於心。同時,全城百姓跪於縣衙門前,贈其萬民傘,以表彰其為永嘉百姓所做之不朽功德。

在此期間,鄢懋卿撰寫了《易經正義》六卷,蘊含了深刻的為官之道在於忠君,在於為民,民富則國強之道理。忠君愛民,那個時代看來,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之事,但能讀懂者,聊聊無幾。能做到者,更是鳳毛麟角。

嘉靖三十八年秋,擢升左副都禦史(正三品)。嘉靖三十九年三月,皇朝三大殿重修、平倭寇拒韃靼等皇朝事務,資金奇缺。在這“國庫匱乏,聚財大難”之現實情況下,眾內閣大臣一致舉薦,嘉靖帝任命懋卿以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敕總理兩淮、兩浙、山東、長蘆等地鹽政,節製七省,督疏運河。

四月,懋卿奉敕赴任。出京之時,內閣首輔大學士嚴嵩、內閣次輔大學士徐階、吏部右侍郞李璣、工部尚書雷禮、刑部尚書張永明、太子洗馬裴宇、考公郎張守直等朝中重臣,在京城門樓賦詩送行,場麵壯觀。為欽差出行平添風采,更為此行所要達到之目的,增加了一層保險。

嘉靖四十年,懋卿曆時八個月,提前超額完成了世宗皇帝使命,朝旨嘉獎,升為刑部左侍郎(從二品),詔封通議大夫(正二品)。同年,懋卿籌得白銀百萬兩,由江西布政使胡廉督修豐城城牆。

《豐城縣誌》載:“嘉靖四十年,縣治大興土木,構築城牆。城牆周長一千三百六十丈,高一點七五丈,闊六尺,傍堤城牆下砌石塊。城設大東、大西、大南、大北四正門,另設折桂、廣益等七小門,正門和小門之上均建城廣樓”。“城樓精致,當年竣工,甲於諸郡。”

嘉靖四十一年四至六月,大水衝城,壞城牆一百二十丈,決精怪潭二百三十餘丈,敖家堤平堤等共決八百三十丈,大傷稼禾,但城內少損。鄉人感其功德,將城牆臨贛江碼頭西端門命名“高升門”(其父鄢高,字時升)。

同年五月,因嚴世藩貪奸事發,政敵次輔徐階、張居正和禦史鄒應龍、林潤等趁機扳倒嚴嵩閣老。六月,嚴的得意門生鄢懋卿受牽連,停職閑居。

此時,京城六十二個江西老鄉會官員都倒向對立麵,唯有刑部左侍郎鄢懋卿和戶部右侍郎萬采,有著靠一君忠一主之骨氣,不怕株連。同年七月,懋卿致仕歸家,秉承父命,從四十一年八月至四十五年三月,花了近五年時間,與裏東、裏西、白富三村諸子,修成《豐西鄢氏族譜》(即東岸鄢氏四修族譜)。

在嘉靖帝的多道誥命敕諭中,反複讚賞懋卿博學敏才,因此一路彪升,青雲直上。其祖父母、父母、妻室至兒女四代,都受到嘉靖帝賜封。妻王氏,槎市人,追封淑人。一女嫁城內賢能坊國子生甘湛初,賜封淑人。繼室雷氏,臨城人,賜封夫人,妾錢氏麗娘,永嘉人,追封淑人。其子汗青即子雲,原本亦是要封大夫銜,但其閱盡朝堂辛酸,拒絕受封。後改名鄢榮,幾經輾轉,世居廣西來陽(今來賓市)等地。卿歿於萬曆三十三年冬月二十六日午時,葬於甘露山,享年九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