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蓋棺定論
人生一世莫悲秋。輕裘羅裳,曾上蘭舟。無須夢裏聖旨來,心有靈犀,月照高樓。
百年光陰如水流。何來相思?更無閑愁。蓋棺未必必定論,青史清名,自在人心頭。
——《一剪梅·蓋棺定論》
20·1:題外話
鄢氏祖宗當年為逃戰亂,長途遷徙來到泉塘村,準備借一方寶地歇腳。不料本土村民卻不答應,怕搶占了他們的地盤,遂提出苛刻條件:要求鄢氏派出一人,雙腳穿進一雙燒紅的鐵鞋裏,能走多遠是多遠,走出的地盤,方圓之內便是祖先棲息的土地。
條件雖然苛刻,看似難以接受,可這一路走來,就泉塘這個地方,才提出了可以留下居住之條件,其他地方則根本不能容納。經過長途跋涉,一家一百幾十口人都疲憊不堪,必須留下來休養生息,否則將要全部累死在旅途之中。
麵對如此艱難的生存環境,哪裏容得祖宗兄弟商量,必須有人要為後人作出犧牲,否則,便隻有繼續走下去。假如再往下走,何日才是盡頭,這支族人便有滅種亡族之危險。
鄢氏子孫,自是不泛英雄兒郎,在這生與死的關鍵時刻,個個奮勇爭先,搶著去穿鐵鞋。最後還是長房大哥捷足先登,穿上鐵鞋,走了二裏半地,實在堅持不住,倒地身亡。
對方有感於鄢氏兒郎英勇的獻身精神,兌現諾言,讓出方圓五裏地盤。從此,鄢氏子孫便得以在泉塘鎮棲息。由於祖先用生命換來的這塊地盤彌足珍貴,千百年來,泉塘村才鮮有外人插足。
泉塘村與東岸村、西岸村,相距並不遠,都是鄢姓比較純粹的自然村,傳說都是從泉塘一支發派出來的。這個故事,在鄢懋卿的文集裏自然亦有,隻是,現在根本無法考證。
根據鄢懋卿嘉靖四十五年春撰修族譜記載,豐西鄢氏,正宗軒轅帝後裔。發端於國姓,著名古文《鄭伯克段於鄢》便與此有關。鄭武公滅掉鄢國後,鄢氏子孫被迫遷徙楚蜀隱居。至唐文宗年代,才又出了個湖南節度使燧武公。
豐西鄢氏自燧武公一脈傳承,皇室之高貴血統,自始至終尚未斷代。族譜記載,景修父親二濂翁,曾出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誥封文林郎,敕封中憲大夫。嘉靖四十五年,已是八十五歲高齡,並撰寫族譜序言,告誡子孫謹遵祖訓,凡犯下國法家規者,不得入葬祖墳,更不許入祠堂。祖訓家規之森嚴,可見一斑。
鄢懋卿回到祖宗棲息地,頤養天年,壽終正寢,終得正果。
而江西鄢氏,不管是哪一支,都出過很多傑出的代表人物,僅明朝幾百年間,從秀才到進士,就出了近千人,除鄢懋卿之外,亦不泛官居二品者,九品學政以上官員,就有好幾十人。全國鄢氏,尤以江西、福建最為集中,人才亦出得最多,最為傑出。
從各位前輩們梳理出的鄢氏族譜看,全國鄢氏共有十種來源,就起源於軒轅帝這一支,人數最多,起源正統,發派不亂,隻是因戰亂等種種原因,居住地比較分散。但我鄢氏兒郎,無論起源哪一支,無論在什麼朝代,無論在什麼地域,都能保持詩書傳家,自強不息,奮發向上。這種光榮傳統,是多麼值得人驕傲的事啊!
20·2·103:明朝大欽差真實有生平
鄢懋卿,字景修,號劍泉,鄢高次子,子雲之父,於明正德三年正月初三日卯時,出生在江西豐城故裏東岸村,今豐城市泉港鎮東岸村。家鄉人稱“鄢長子”,身高六尺一寸(按明代尺碼與現代長度單位米來換算,一米等於明朝三尺一寸八,六尺一寸應該約為一米九二),性格堅毅剛強,少時玩皮好奇。幼承家學,後入豐城縣學,為邑庠生(即本地生員)。少年不得誌,屢考舉落榜。
嘉靖庚寅年四月,祖父鄢謐大病,臨終前把愈卿、懋卿兄弟二人叫到床前,拿來借契五秩錢,穀約二千,跪告於天,說道:“以此遺子孫,日後禍莫可言。”說罷,舉火焚之。握著懋卿手說:“汝當奮誌功名,以不負我厚望。倘若成就大事,切記潔身自好,否則祖宗不容。”
此舉觸動懋卿心靈,日後奮誌努力,一路上升,官至二品,亦時刻謹記祖父臨終教誨,從未驕侈淫虐。後遇嶽父六十大壽,懋卿與妻王氏一同賀拜。因多次考舉未中,讓富家嶽丈瞧不起,要他走後門進,免得玷汙了王氏門楣,且把懋卿同妻王氏,安排在廳堂後麵的磨坊吃飯,懋卿與王氏皆感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