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107:撰寫此書之動因(三)
與海瑞同朝為官不易,做海瑞的皇帝、上司,更難。與海瑞同朝為官之佼佼者,更是不易。不容質疑,誰遭遇海瑞,誰便背上各種不良名聲。
隆慶帝欣賞其忠勇,提撥重用。然而,以海瑞忠勇仁孝之風,麵對恩師徐階,便循私舞弊,法外開恩,不治徐階之罪,草草拉一個墊背者結案。徐家強占幾十萬畝良田,勉強勸其退出幾萬畝,與之一慣作風完全不符,居然博得不畏強權之美名。此乃欺世盜名之輩,居然成為千古名臣,萬載清官?沒權要權,沒官逼官,直至手中掌握至高無上之特權,又辦不成完美之事。
“還田於民”之“一條鞭法”政策,半途而廢,該治的貪官亦沒治成功。什麼事情都沒幹好,就隻有在農民身上做點小文章,幫農民插插秧,收收稻穀,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假裝忙得一塌糊塗,收買農民人心,便可博得一把“萬民傘”,留下萬世之美名。倘若說這樣的人,有能力擔當大任,餘不敢苟同。
把家庭生活搞得一團糟,一生過得窮困潦倒,把領導交待的工作搞得一塌糊塗,給他尚方寶劍不敢用,該殺的貪官不敢殺,給上司下套,給皇帝下套倒是一把好手。就是這樣的人,我們中華民族卻歌頌了幾百年,甚至還可能一直歌頌下去,直至幾千年,幾萬年。這豈不是滑了天下之大稽,是甚麼?
要文才,沒為後世留下幾部著作;要能力,沒在當時成功過一件正事,幾起幾落,即使官至正二品都禦史,均未辦成一件大事;要幸福,家庭生活一塌糊塗,一生窮困潦倒;要品品虧,要德德欠,要家家破,要人人亡。唯獨給世人留下的,就是一個“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無賴潑皮形象,另外就是一把在無可奈何之下獲得的“萬民傘”。讓人不明白的是,這樣的人,居然就成了千古名臣。清官,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曆史上的清官?除了這個“清”字,其餘還有甚麼?
同樣有萬民傘,可這萬民傘之來曆,確實值得細究。海瑞之萬民傘,乃幫助鄉民插秧,種地之小事,充其量是授人以魚,雖博得民心,對淳安百姓福祉並無多大實質性建樹,淳安百姓,最終沒有過上好日子;鄢懋卿之萬民傘,是他創造了永嘉數萬戶,十數萬百姓福祉,永嘉百姓真正獲得實惠後,發自內心之贈予,是授人以漁。這樣的萬民傘,才是實至名歸的。
海瑞之萬民傘,是萬民寄予的希望、厚望,本是水中月、鏡中花,授人以魚都說不上的事,根本毫無價值可言。說白了,是老百姓同情於他,其潛在意思不排除:“該縣令本事與能力就這樣了,改變不了我等生活現狀,趕快好言送走,換一個碰碰運氣吧”。
鄢懋卿之萬民傘,是已經將萬民解救於水火,創造了一個長久致富之道,是實實在在授人以漁之事,奠定了永嘉百姓世世代代長久富裕之基石。二者豈可混為一談,同日而語?就是這樣,後世兒孫硬是生拉活拽,將一個含金量如此低的人,拉扯上了萬世清官之寶座。將一個實實在在的清官,實實在在為百姓謀福祉的好官,實實在在為皇上辦事的能臣,罵為了萬世貪官。
與之相對應的“貪官”鄢懋卿,雖受萬世唾罵,卻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存活百年,壽終正寢;著有《易經正義》六卷,編撰刊刻《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八卷,均已收錄《四庫全書》。自己著述《劍泉文集》一百二十八卷,雖已不存於世,卻亦存在過;修建鹽場,總理全國鹽政,疏通運河河道,斬貪官殺佞臣,剿殺倭寇,樣樣工作辦得幹淨利索;忠於皇帝,尊重恩師,從來不做賣主求榮之事,行事光明磊落;忍天下不能忍之氣,容世間難於容之事。幾番遷徙,嚴寒酷暑,意誌不倒,樂觀生存。這樣的人,說明他心裏不陰暗,為人光明磊落,處事遊刃有餘,辦事能力極強,豁達大度,仁慈善良,積極向上,心態良好。對人生大徹大悟,大知大覺。
就憑《明史·鄢懋卿傳》中,我們不難看出,鄢懋卿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要忠,為聖上辦事不遺餘力;要孝,忠君愛國,尊師重道,對父親教導牢記於心;要節,不出賣上司,不出賣朋友;要義,不落井下石,不賣主求榮;要才,著書立說,功傳後世;要德,夫妻恩愛,家庭和睦;要品,不給人下套,不陷害他人;要行,敢作敢當,光明磊落,凡大事盡皆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