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7:撰寫此書之動因(四)(2 / 2)

這些情況的出現,究其源頭,還是王世貞所撰寫的《人物傳記·鄢懋卿傳》。

然而,正是在這篇傳記裏,找到了證實鄢懋卿清白的蛛絲馬跡。不是我比王世貞聰明、厲害,更不是我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而是王領袖太草率,光顧著給人寫傳,沒顧得上參照明律,把傳記寫得滴水不漏,無懈可擊,便給有心的後世人,留下了一個值得玩味的遊戲文本。從這一點出發,又不能不讓人感覺,這類傳記文筆之差,真讓人懷疑,是不是真正出自文壇領袖之手筆。存疑。

豐西鄢氏一門,實際上是人才輩出,忠厚傳家的。

鄢謐,字純生,號錦伏,又號龍鐸,景修祖父,明中人士,本分鄉紳,耕讀傳家,學識淵博,家庭殷實,家教甚嚴。不但成功教育出了一個進士兒子,一個進士孫子,亦影響了鄢懋卿一生。兒子時升的清正廉潔,孫子景修能力超群與潔身自好,謐有不世之功。在波橘雲詭的朝堂紛爭中,時升激流勇退,保住了一世英名;景修勇於麵對,忠君愛民,雖然未能善終,但他問心無愧,更無愧於天地君親師。出淤泥而不染,包容世間萬物,濯清漣而不妖,寵辱不驚。勝不驕,敗不餒,大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之泰然。人生達到如此境界者,世人無幾,凡間難覓。

鄢高,字時升,號二濂,人稱二濂翁,南昌府豐城東岸村人,正德八年癸酉進士,鄢純生之子,鄢懋卿之父,鄢子雲之祖父。明《周易》,懂民情,得民心。《中國名人大辭典》載:明正德年間,任福建光澤、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縣令。為人忠厚,心係百姓,權貴欺壓盤剝百姓,他便堅決抗擊。二濂翁曾說:“剝民以媚人,吾弗為也。”為民之心可讚,反抗貴族特權之行可頌。

由於得罪大多封建權貴,被降調湖州府學任教授。盡管如此,仍鐵麵清真、恩惠萬民,後聖祖聞之,詔入金殿賜清真大夫。官位變換,環境變換,為民之心泰山不移。鄢高時時為民著想,處處深得民眾愛戴的撫民之德代代相傳,名揚千古。

時升教子:“君子俞以義,小人俞以利。吾兒定當正義、仁孝、敦厚、清廉。”尤其是對“鄢”字的釋義:“做正人君子,要與人為善,兼聽則明”。用此義來做家訓,教育兒孫做敦厚仁義之人。懋卿作為以孝聞名者,怎敢忤逆父詣,做下貪腐之事?

鄢子雲,字汗青,又字榮,鄢謐之長曾孫,鄢高之長孫,鄢懋卿之長子。通詩文,博西學,精武功,英語流暢,可謂文武全才,學貫中西。自幼勤奮好學,從小自立自強、自重自愛。童年入道觀練習武藝,少年隨父長於皇朝,目睹朝臣阿諛奉承、卑躬屈膝之奴才嘴臉,經識官場爾虞我詐,是非不分,忠奸不明之黑暗現實,深知貪官汙吏欺壓百姓之各種行徑殘酷無情,因此萌發棄舉不考。

聘請基督教主詹姆斯做家庭教師,專修英語,接受西方先進文化科學知識,希望用西方先進文化,改變中國社會的落後麵貌,但因父親削職戍邊,壯誌未酬。晚年從郴州桂陽衛落霞山莊,遷徙至廣西來賓安家落戶,至今,來賓一支直係後人家家昌達,人丁興旺。雖背負祖宗汙名,卻自強不息,耕讀傳家。

倘若景修一帆風順,子雲學成歸來,想必應是會有一番作為。即便不遂父誌做大官,至少亦會在京城開館收徒,教授西學,傳播西方先進文化。倘若成為氣候,大明王朝怕是不至於這麼快就被一個部落擊潰。

鄢氏子雲,可謂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留學生之一,但憑他的聰明才智,但憑他的偉大抱負,宏偉誌向,倘若真正成為氣候,倘若正常發揮效應,或許,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可提早數百年到來,亦未可知。

鄢氏門中,一家四代,本來均為正義、仁孝、敦厚、清廉之士。鄢懋卿一向謹遵父命,克勤克儉,克己服禮。隻是官場應酬,多有迫不得已之處,後期卷入黨爭,成為祭品,落得滿身汙名,很難洗刷幹淨。背負汙名幾百年,後輩子孫無奈複無力為祖宗討回公道,不覺時常感到悽惶。

有了上述情況,便誘使我想寫一部關於鄢懋卿的書。準確地說,是知道鄢懋卿這個人的故事後,便想寫一部關於他的書,等了解到這些知識後,便更加堅定了我寫好這部書的信心和決心。

(精彩待續,敬請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