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108:完成此書之動力(下)
據鄢寶國講述,鄢懋卿這一支的祠堂,最後一次遭到徹底破壞,是在上個世紀“文化大革命”時代,之前的“鄢氏祠堂”,門前有彩色六柱坊,上馬石,下馬石,還有一杆高高的鄢字大旗,迎風招展,以及鄢懋卿與父親鄢高,都以各自的頭銜樹了一杆。三杆旗幟,數百年來,一直有人原樣更換。
鬥轉星移,現在雖然好多古跡不見了,祠堂亦重新按照原貌修葺一新,雖然沒有了六廊柱,上下馬石,但氣派依舊在,不輸當年。祠堂裏有很多文史資料,都在“文革”時被紅衛兵付之一炬。當然,據族老回憶,鄢氏祠堂一直就是現在這樣,不像有錢人家祠堂。隻是,以前裏麵的擺設講究,內容豐富,包括兩朝帝王賞賜的物件,以及聖旨均在。
在江西及豐城,乃至福建地區一係列鄢氏祠堂中,鄢懋卿家祠,有史記載以來,都是最不起眼的。因此,豐城東岸鄢氏族人一直疑惑,倘若鄢懋卿真是一個大貪官,貪汙了那麼多錢,為何不將自己的祠堂與家宅,修建得豪華些?有錢而不修建豪宅,不修建家祠,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的,不符合當時官宦世家習慣。
然而,盡管簡單典雅,可這些場景,都好像在我夢中呈現過;這些故事,都好像在我記憶中出現過。是那樣的真切,又是那樣的模糊,是那樣的真實,又是那樣的虛幻。不管我的前生哪一世,是不是故事中的鄢五,在我創作這部書稿的時間裏,仿佛回到了五百年前,跟隨著鄢懋卿,走過了大明的萬裏錦繡江山。
最讓我感到不解的是,鄢懋卿的祠堂,居然是土木灰瓦結構,並不高大宏偉。他的故居可能早已不在,但周圍亦並無一處像樣莊園、宅院什麼的遺址。即便是分宜嚴嵩府邸,到目前為止,都還保存較好。後來從網上找到一張圖片,在一個小山坡上,有一座矮小的土屋瓦房,傳說這就是鄢懋卿故居。
傳說中的豐城鄢懋卿故居
看著這張圖片,心裏不覺酸楚,倘若鄢懋卿真的貪汙了那麼多錢,即便不修建一座像樣的莊園,亦應該要建一座豪華宅院,不然,貪那麼多錢來幹什麼呢?一座房子都建不起,他貪汙那麼多錢,幹什麼去了?這不得不讓我感到心酸。一個“大貪官”,沒有留下一些貪墨印跡,不得不讓人感慨。
仔細想想,感覺這亦沒什麼奇怪的,即便是他貪汙了無數的錢,亦不敢拿回去修建莊園宅院,因為,他父親絕對不允許他這麼做,絕對不會用他一分錢。
那麼,這個史上“大貪官”,是真的麼?他貪墨的錢都到哪兒去了?京城的鄢府宅院,是皇上賞賜,自然不會花他太多銀錢,即便真是文錦被廁床,白金飾溺器,那麼,他家有多少廁所,才能花完他貪汙的那些錢財?再說,在寒冷的北京城,即使是五百年前,一般家庭,用一些綿被包裹一下廁所坐便器,就算他家有三個馬桶,都是銀子打造,亦花不了多少錢。
再說,所謂“白金飾溺器”之“白金”,說不定就是鄢子雲在國外帶回來的白鐵皮桶,因為光滑,好清洗,便用來做了馬桶。時人不識貨,以為是白金,亦未可知也。就算識貨,要想栽贓,就將一個白鐵皮桶說成是白金,亦未必有人敢因為一個便桶,為他說話,從而得罪當權者。
曆史與現實,居然如此巧妙地與我的推論融合。那麼,拙文裏傳遞出的信息,便應該有八九分是真的了吧?
倘若鄢國寶宗親告訴我的情況屬實,那麼,在《劍泉文集》一百二十八卷原始手稿裏,就一定能查到當年的一些蛛絲馬跡。那可是鄢懋卿自己撰寫的文章,落職後三四十年時間,不信他就不寫寫自己的經曆。一百二十八卷,怎麼說都有一百多萬字,這幾十年來,他定會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出來,不然,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卷。
倘若真像族老們提及的那樣,裏麵有為自己辯護的文章,還有為嚴嵩辯護的著作,更有關於抵禦倭寇的論著,以及《大明鹽法》等等。那麼,這就完全符合鄢懋卿之性格了。盡管曆經數百年曆史演變,滄海桑田,已經破敗不堪,總是能查到一些蛛絲馬跡的。
要是這部真跡還在,那些還在為嚴嵩,究竟是一個什麼樣人的史學家和學者們,就不會為此而繼續爭論下去。自然而然,鄢懋卿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便亦能得到更真實,更原始之佐證。
真是太可惜了,就是這樣一部絕世珍品,有可能為他洗涮汙名的著作,鄢氏後人經曆千辛萬苦,才保存下來的珍貴史料,居然在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不知哪裏闖來的紅衛兵小將搜出,和其它眾多珍貴文物一起,當眾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