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林之役4(1 / 3)

四、

烏雲蔽月,夜色如墨。

山上燈火通明,山下雜草叢生,漆黑一片。

王延驤、郭適伏在一大石之後,看著山上燈火遊走、甲仗森然,顯然是守衛森嚴。

“看來山上五千齊軍不但沒有撤走,反而增了援軍。”王延驤伏低身子,郭適及四大營統帥在他身側仔細看著山中情形。

定計突襲蕩山之時,王懷詡就擔心高觀已先遣軍駐守。現在看來,最糟糕的結果還是出現了。為了奪下蕩山,王旦生怕王延驤帳下一萬四大營將士不夠,特意讓武衛將軍郭適領一萬軍助之。

在大林郡草草吃夠晚飯後,王、郭二人統領兩萬大軍輕裝簡行,不過半個時辰即趕到蕩山腳下。蔣璘率領風字營百餘將士除掉蕩山腳下敵軍前哨後,王、郭領著一班將領悄悄溜到山腳下,不敢再靠近,隻是悄悄伏在大石後遠覘山中情形。

郭適虎背熊腰,甚是雄壯,勇冠三軍,乃前將軍帳下第一猛將。此時亦是眉頭緊鎖,咬著一根野草道:“這高觀有兩下子,早咱們一步進駐此山了。”

王延驤身後馬智道:“來時王先生就交代過,須謹慎行事才是。將軍您看我等還要硬闖麼?”

馬智年近六旬,是四大營都統中最年長者,且身為山字營都統,素來穩重,時刻牢記著王懷詡的告誡。

王延驤不過二十五歲,正是血氣方剛,勇往直前的時候,且兵攻蕩山是自己提出來的。豈可未經交鋒就望而卻步,勞師廢財。

見王延驤默然,郭適凜然道:“就算山上戒備森嚴,我等率軍驟然突襲,也夠他們吃一壺的。”

王延驤搖了搖頭:“就算能殺傷一陣,但等敵軍反應過來後,我等隻有撤軍一途,實是得不償失。但......但就這樣撤軍,本將實不甘心。”

微風拂過,草木悚然,傳來山上敵軍呼喝之聲,王、郭等人忙伏低身子,不敢仰視。待王延驤重新抬頭觀望,卻見山中大營處數麵大旗迎風招展,上書“姚”、“張”、“劉”等大字。其中一麵上頭寫著一個大大的“高”字,還有一麵卻是寫著“山昆侯”三字。

王延驤忙問身邊將校:“蕩山上五千人馬原本是由誰統領的?”

彭淹壓低嗓門道:“聽蔡將軍說是一個叫姚威的人,想是個無名之輩。”

“那這山昆侯是何人?想必是個齊帝族人。”

彭淹道:“正是。這山昆侯乃高觀次子,名叫高黍,實是無能之輩,倒不足為慮。”

見王延驤似乎有意攻山,彭淹很是興奮。此次攻下大林郡,彭淹的火字營立功最大,賞賜亦最多。隻是白日裏的搶狗六人皆出自火字營,彭淹難免又受了一番訓斥。前將軍王旦更是告誡不可恃功而驕,否則亦當坐罪。

彭淹想攻下此山,將功贖罪。

王延驤沉吟道:“吾觀山中敵軍不下萬人,恐怕難以強攻。”

這時,郭適身後一名小校突然囁嚅道:“王將軍,適才末將領人探察過蕩山周邊,見東北處有敵軍行動,似乎是在......在......”

見這小校說話吞吞吐吐,臉色已然漲紅,顯然是怕說錯了話。

郭適是個急性子,斥道:“有話便說,莫要吞吞吐吐的,不似我郭適帳下將士。”

王延驤也看著小校,等著他繼續說。

小校重新理了理思緒,繼續道:“敵軍似乎在運糧。末將願假扮敵軍混進去,以為內應。”

王延驤大喜,道:“果真是在運糧?”

“這......這個末將也不敢確認。”

蔣璘道:“無妨,末將去察看一番便知。”話罷,便拉著小校轉身離去。

看著彭淹立功心切的猴急模樣,王延驤不禁失笑:“若真如此,裏應外合,倒可一戰。”

不過一刻鍾,蔣璘帶著小校回到王延驤身側。蔣璘喜道:“敵軍果真是在運糧,末將亦願潛進山去。”

王延驤擦掌道:“甚好。蔣璘你和這位小校領十來個弟兄帶著引火之物,假扮敵成軍混將進去,待我與郭將軍攻進去後再放火燒山燒糧燒營,越熱鬧越好。”

二人應諾。

王延驤又叫住小校道:“你喚何名?”

小校挺胸恭敬道:“末將名喚冉登閣,乃郭將軍帳下裨將。”

“甚好。你盡管隨蔣將軍前去,此戰若然得勝,當記你頭功。”

冉登閣拜謝而去。

王延驤又轉頭向馬智道:“馬將軍可帶一千山字營弟兄退出一裏之地,多舉火把,亦須弄出動靜來,以做援軍之意。另外派幾個機靈健卒守在南邊小道上,若高觀有援軍前來,立即稟報。”

馬智應諾退下。

“郭將軍,傳令下去,半個時辰後攻山。”

諸將摩拳擦掌,躊躇滿誌。自跟隨王延驤以來,未嚐敗績,此戰敵將又是一碌碌無聞之姚威,一平庸無才之高黍,諸將自然不將其放在眼裏。

半個時辰後,王延驤手持長槍,躍馬奔在最前頭,郭適以及火字營將士緊隨其後。兩萬大軍喊殺聲震天,殺向蕩山。蕩山齊軍顯然沒料到此時會驟然出現周軍,連忙緊閉山門,列隊迎戰。

蕩山乃易守難攻之地。但王延驤打了齊軍一個措手不及,不等齊軍備好戰械、整肅行伍即殺將進去。手中長槍如靈蛇出洞,忽東忽西,遊走在脖頸間、腰腹間、手腕間,長槍所過之處,甲胄齊飛,橫屍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