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關於高麗與高句麗的澄清(1 / 1)

眾所周知,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在朝鮮半島存在三個國家(準確地說應該是三個政權,不同於現在意義的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這一時期因此被稱為朝鮮三國時代。

高麗,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存在於公元918年到公元1392年間。高麗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半島中南部,11世紀中葉後以千裏長城與遼、金為界。半島西北在12世紀的高麗睿宗時期達到鴨綠江沿岸,半島東北在高麗末年的恭湣王時期擴張到甲州(今甲山郡)、吉州(今吉州郡)一線。

筆者認為,雖然高句麗與高麗有著本質的區別,高句麗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一個部族建立的政權,理應歸屬中華民族體係。下麵簡要分析下高句麗部族的發展曆程。

一、高句麗建立政權

漢元帝建昭二年,即公元前37年,遼東部落扶餘王族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立政權,故稱高句麗。

高句麗在建立之初,與扶餘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因而具有濃厚的擴張性。據《三國誌》、《漢書》中記載,中原王朝和扶餘多次在軍事上協助打擊高句麗。

二、高句麗的中央集權與早期擴張

前三國時代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製。

公元56年,太祖王吞並東沃沮,後又吞並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

高句麗的集權化與擴張,導致了與中原王朝(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今吉林省集安市)。

曹魏代漢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製。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公元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三、高句麗的複興與擴張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很快,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

公元311年,高句麗趁中原混亂的機會,襲取遼東,截斷了朝鮮半島通往遼東的水陸通道。

公元313年,侵占樂浪郡,虜獲男女二千餘口。

公元314年,南侵帶方郡,取得了對朝鮮半島北方的統治。

到了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公元392至412年在位)執政之時,向外擴張的勢頭越來越猛,除了南征百濟、北討契丹、扶餘外,還全部占領了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的大片土地納入高句麗的版圖,高句麗國的領域空前擴大了。

公元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製。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

公元5世紀末,長壽王又吞並了一些扶餘,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並保持了對新羅的控製。

筆者評

從高句麗的發展曆史中,可以看出,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老民族之一。因其文化傳統與中原“和”文化不同,因而具有濃厚的擴張性,使其控製的區域空前擴大,達到中國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分地區,還控製了南部的百濟和新羅政權。

後來,由於擴張成性的高句麗不斷侵擾中原王朝,在中原強大的軍事壓力下,高句麗被迫南遷,把都城遷到朝鮮半島的平壤。

結論

筆者認為,遷都,並不能改變其民族的屬性和歸屬,因此高句麗與高麗截然不同,它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其曆史當然歸屬於中華民族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