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舟師
中國曆來就是海洋大國。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既擁有遼闊的陸土,又具有浩瀚的海洋國土。從遠古時代開始,中國就萌發了自己的造船和航海事業,並對中國曆史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
一個國家要想和平發展,需要強大的國防和軍隊力量。同樣,航海事業的發展,也需要強大的海軍。遠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海軍業已誕生。中國古代海軍不僅活躍在江河湖泊,創造了許多水戰戰績,而且在春秋末期已有渡海作戰的記載。
一、關於戰船
海上作戰,關鍵是要有艦船。夏、商、西周三代造船和水上交通事業的逐步發展,為戰船建造和水戰、海戰的出現創造了前提條件。春秋時期,由於青銅工具的進步,尤其是鐵質工具的使用,造船能力和技術得到空前提高,為古代海軍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地方經濟的發展,各地諸候的力量日益強大,沿江傍海的各諸候國為了爭霸的需要和麵臨頻繁戰爭的局麵,紛紛建造戰船,建立“舟師”(水軍或海軍)。
戰船和民用船有著本質區別,在於是否配置作戰設施。春秋時期的造船業以吳、越最為發達。越國有“戈船”、“樓船”“大翼”、“中翼”、“小翼”。吳國有“大翼”、“小翼”、“突冒”、“樓船”、“篙船”等多種形製的戰船。吳楚共有長江,齊國瀕臨黃海,楚齊也擁有類似具有初步分工的戰船。
二、關於水戰兵器
春秋時期已出現專門用於水戰的兵器。據《越絕書·劄記》所載,吳國戰船已配備射程較遠的“弩”、“矢”和近距離接舷戰使用的“長鉤矛”、“長斧”,以及防護使用的“甲”、“兜黎”等。公輸般為楚國專門設計創製了“舟戰之器”—“鉤強”(鉤拒)。這種兵器,“退者鉤之,進者強(拒)之”,既可用於攻,也可用於守,大大增強了舟師的水戰能力。
三、舟師編隊
春秋時期各國已正式對舟師進行編組(相當於現代海軍的艦隊),舟師統帥(艦隊司令)均係臨時指派,尚無常設,既是陸軍將領,也是水軍將領。“王僚二年(前525年),公子光伐楚,敗而亡王舟。光懼,襲楚,複得王舟而還。”“吳伐楚,……楚師繼之,大敗吳師,獲其乘舟餘皇。”由此可知,公子光是率領一支艦隊伐楚的,可以稱他為“艦隊司令”。“王舟”、“餘皇”即相當於現代海軍中的“旗艦”。
這時的水兵已進行專門訓練。《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述了越攻吳,曾派“習流二千人”參戰。“習流”就是“習水戰之兵”。當時戰船人員組成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操舟者,即航行保障人員,二為作戰水兵,三為“艦長”等指揮人員。水陸攻戰銅鑒的圖象上,指揮人員已有了明確的指揮位置。
舟師執行作戰任務,有“艦隊司令”和“旗艦”,有專門訓練的“水兵”,戰船上設置“艦長”等指揮人員的位置,有的水戰一次出動2千水兵,足見當時艦隊的端倪。特別是在前468年,越國由會稽(今浙江紹興)遷都琅挪(今山東膠南)時,隨行有“戈船三百艘”之多。已是一支威武雄壯和實力強大的艦隊了。
四、古代海軍(內河水軍)的發展進程
戰國秦漢時期——中國古代海軍的初創和初步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海軍的產生和初創階段。戰國初期的水戰圖象,迄今共出土4件。現以較為完美的山彪鎮1:56銅鑒為例,可知當時的戰船為2層,無帆蓬和尾舵,擊棹在下,戰鬥在上;武器裝備約略可分為兩類:一為水戰武器,遠用弓矢,近用長戟和矛,跳幫擊殺則用短劍;一為用以指揮進退的旗、金、鼓。關於水戰,“宴樂銅壺”有水兵泅水前進配合艙麵戰鬥的情景,“嵌錯銅壺”有接舷戰的具體描繪,“水陸攻戰銅鑒”則鮮明地展示了衝角、接舷這些古代海軍的典型戰法。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海軍初步發展並開始走向海洋的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造船技術和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戰船種類也日益完備:秦代已將樓船發展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戰船。漢代戰船按用途可分為:“先登”(衝鋒戰船)、“蒙衝”(攻擊戰船)、赤馬”(輕捷戰船)、“檻(重型戰船)、“斥候”(偵察用船),尤其是作為主戰戰船的“樓船”,高達10餘丈,上建樓槽二三層,甚至四層,可載員千人,所以秦漢時期的海軍統稱為“樓船兵”或“樓船”。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艦”,《釋名》卷7,“上下重床曰艦,四方施版,以禦矢石,其內如牢檻也。”戰艦之名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