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下,群雄並起,思來想去,寫了這篇“劇透”的文章,理清書中涉及到的各路諸侯,以方便大家閱讀。
自大齊武帝大業十五年曹縣饑民起義以後,各地農民起義不斷,而朝廷因為兩次遠征高麗,極大地損耗的國力和兵力,武力平定暴亂。武帝乃下詔,令各地自行招募兵馬戡亂,由此造成了明帝、幼帝在位期間,各州郡擁兵自重,不服朝廷。
到了幼帝興德六年,朝廷在唐王李承中的主持下,推行新政,國力日漸恢複。而各地農民起義也在各州郡征剿討伐下消弭。天下形成了朝廷和各地諸侯對峙的局麵。
此時的朝廷,已經平定豫州、荊州、宣州、陝州、靈州、涼州、甘州七州之地。而盤踞各地,力量較強的諸侯如下:
其一,宣州刺史陳軍,宣城太守楊順德。陳軍自武帝大業六年任宣城太守,大業十一年任宣州刺史;大業十一年底,陳軍舉薦楊順德為宣城太守。大業十五年後,陳軍乘天下紛亂,自任宣州都督,割據一方,擁兵10餘萬。
幼帝興德四年,楚王張弛、吳王張克達同時進兵宣州。陳軍自知宣州軍不敵吳軍,隻身前往吳軍大營,希望使宣州避免一場幹戈,卻被張克達殺害。麵對吳、楚重兵威脅,楊順德毅然決定歸順朝廷,並配合朝廷南征大軍平定了荊州和宣州。後,楊順德被朝廷任命為宣州刺史。
其二,陝州刺史符策,武帝大業七年,時任陝州刺史的李文公,任符策為陝州軍司馬。大業八年,李文公因勸諫武帝停止遠征,觸怒武帝,遭受大難,符策因此被任為陝州刺史。幼帝興德五年三月,周世基、黃鬆乘唐王率軍南征,兵犯豫州。符策趁引軍出潼關威逼京城。
興德五年10月,朝廷出兵西征,迅即攻克潼關,直下長安。符策未作抵抗,獻城歸順朝廷。
符策歸降不久,其子符世軍糾集陝軍舊部,起兵複叛。符策不願關中百姓再受戰亂之苦,親往勸說符世軍識大局。勸說未成,符策自刎於陝軍大營。後陝軍叛亂平息後,唐王李承中表奏朝廷,追授符策為關中侯。
其三,燕王周世基,自武帝大業十四年任幽州刺史。大業十五年乘朝廷衰微、中原紛亂之際,不斷擴充兵馬,逐漸占據幽州、雲州、遼東西南一帶(東北部被高麗國侵占),擁有兵力達30萬之多,其中步軍23萬,馬軍3萬,水軍4萬。
其四,代王黃鬆,自武帝大業十二年任並州刺史。周世基自稱燕王後不久效仿稱王,盤踞並州十餘年,擁兵12萬餘。
其五,楚王張弛,自武帝大業九年任荊州刺史,執掌荊州數年。曹縣起義後,乘機招兵買馬,不斷擴大實力。幼帝興德四年八月,張弛乘高麗入侵遼東,朝廷多關注北方,在襄陽自稱楚王。叛逆稱王後的張弛,親率大軍四處征戰,占據了荊、湖、洪三州。後,唐王李承中領兵第二次南征,張弛擁兵近20萬,卻放棄荊州,退守洪州、湖州。
其六,吳王張克達,自武帝大業十年任江州刺史,大業十三年轉任吳州刺史,大業十六年擅自將吳州、江州合並為新吳州,自任新吳州刺史。此時的朝廷已無力顧及,武帝隻得默許了張克達這一叛逆行徑。幼帝興德四年七月,張克達在餘杭自稱吳王,占據吳州、江州,擁兵22萬。
其七,滁州刺史徐敬宗,自武帝大業十一年任滁州刺史,中原紛亂後,擁兵自重,不斷招兵買馬,滁州軍達十三萬餘。唐王李承中在汝陽、義陽時,徐敬宗多次率軍攻伐。後李承中主持朝政後,徐敬宗不再征討周邊州郡,亦未歸順朝廷。
其八,漢中王張科,武帝大業六年,陝州刺史李文公舉薦年僅26歲,卻在對北胡作戰中屢立戰功的張科為漢中太守。李文公蒙難後,張科發檄文稱為李文公報仇,起兵漢中,自稱漢中王。因為漢中四周皆是山地,易守難攻,符策多次派兵征剿皆未成功。張科經營漢中20餘年,雖與朝廷隔絕,卻也能安守一方,施行德政,使得漢中在中原一片紛亂的情況下,得以獨享安寧。
其九,蜀王吳文傑,明帝興元二年任蜀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