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齊朝與高句麗族及高麗國的百年和戰(下篇)
【注】本篇文章僅根據書中內容,如與古代史雷同,純屬巧合。
三、遺恨征遼
自宣帝太興29年,齊朝遷怒於高麗國唆使遼東百姓暴亂而第一次遠征高麗,以摧枯拉朽之勢,使高麗國從此一蹶不振,並且迫使高麗國南遷漢山城,簽訂《八六和約》,再也無力侵犯齊朝,遼東百姓得以安享近百年的和平。
然而,世事變幻,到了大齊文帝宣化11年,高麗國暗中串聯高句麗重臣,挑撥奚人。靺鞨人與漢人的矛盾。皇三子(即後來的齊武帝)以“高麗國賊心不死,請大軍以討之”。然文帝素寬仁,未采納。
宣化17年秋,皇三子以“太子淫邪”為由,率王府衛隊攻打東宮,混戰中太子被殺。文帝聞三子兵變,欲調京城衛戍平定叛軍,解救東宮之危。然而,此時的京城衛戍早已被處心積慮十餘年的皇三子把持,不封文帝詔令,反而包圍皇宮。
麵對長子被殺,三子兵變的局麵,文帝無奈,不久便下詔自居太上皇,傳位於皇三子。武帝即位後,實行鐵血政策,殘酷壓製舊太子餘部。不到三年間,武帝罷黜了朝中六品以上官員89人,各州郡327人,軍中將領被無故冤殺者數百人。
武帝的高壓統治,使天下暫時平定下來,到了大業6年臘月,各地宣稱為舊太子複仇的反叛勢力俱被剿滅。然而,此時大齊的正麵臨著更大的危機。
大業6年,高句麗嬰陽王元術,率奚、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東,被邊防軍擊退。此事傳到京城,武帝大怒,曰:“遼東小國豈敢犯我天朝!”乃出師六十萬東征高句麗。此番東征,齊軍將奚人和靺鞨人驅趕到浿水以南、大同江以北。
武帝的第一次東征(齊朝的第二次遠征遼東)取得了勝利,但是齊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士卒陣亡二十三萬,征調民夫一百三十餘萬運送物質,損耗銀八百多萬兩,糧草一千二百多萬石。
奚人和靺鞨人南遷浿水後,高麗國乘機加緊對其滲透,試圖使奚人、靺鞨人淡化華夏文化認同,迫使其脫離華夏,高句麗王逐漸生出“棄華夏降高麗之心”。
大業14年6月,黃門侍郎裴矩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說武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嬰陽王元術不遵籓禮,武帝決定再次征討高句麗.
幽州總管耶律弘嗣奉武帝詔令,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因監督勞役甚急,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幾乎不敢休息,從腰往下都長出蛆蟲,十之三四的人因此死去。
同時,武帝為了政府高句麗、高麗,徹底解除遼東之患,下詔集結天下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彙合於涿郡。又另外征發了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到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還征發民夫以供軍須。7月,武帝征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船隻相次千餘裏,載兵甲及攻取之具,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武帝的第二次東征,士卒陣亡三十餘萬,損耗銀達數千萬之巨,糧草一千四百餘萬石。二次東征,高句麗軍被消滅殆盡,嬰陽王元術再次上表稱臣納貢,並強迫奚人和靺鞨人複遷浿水以北。
在齊朝的二次東征中,高麗國出兵5萬增援高句麗,亦被齊軍擊潰。武帝本欲乘勝南下大同江,一舉消滅高麗,永絕遼東之禍。卻因為京城傳來“魯州、豫州、洪州、江州相繼爆發饑民暴亂”的急報,武帝不得不下令班師回京。
武帝殺兄逼父,奪得皇位,殘酷鎮壓反對者,不顧中原天災,集天下兵力物力遠征遼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然而,武帝在遼東局勢上是有戰略眼光的,大齊立國200餘年,遼東治亂交替,根源正如武帝所說,“高麗國賊心不死”。武帝一心想要徹底征服高麗,卻忽略了兩個問題:
其一,從武帝即位到大業7年征遼東,為了平定舊太子餘部的反叛,已經曆了長達六七年的戰爭拉鋸,中原已是疲弊不堪;而大業12年以後,中原屢屢發生旱災,饑民遍地。武帝一心想要建萬世之功,卻不知此時的大齊已經不起如此折騰了。
其二,即使大齊如高帝時強盛,單靠武力也不可能征服一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