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三國相爭數十年終歸於晉,其後有五胡亂華,致於南北朝並立。後統一於隋,李唐繼之,傳三百年,再分五朝十國,終歸於宋。其後續元、明。明末,四夷犯境,中原紛亂,齊高帝奉天聚義,重歸一統,傳二百餘年之盛世,再陷紛亂。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武帝也。武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窮兵黷武,民怨沸騰。
武帝大業七年,高句麗嬰陽王元術率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東,被邊防軍擊退。然此事使武帝大怒,曰:“遼東小國豈敢犯我天朝!”乃出師六十萬東征高句麗。此番東征,齊軍收複了前三十年間高句麗侵占的遼東大部分郡縣,使邊境線恢複到鴨綠江、圖們江一線。第一次東征取得了勝利,但是齊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士卒陣亡二十三萬,征調民夫一百三十餘萬運送物質,損耗銀八百多萬兩,糧草一千二百多萬石。
大業十四年六月,黃門侍郎裴矩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勸說武帝脅使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嬰陽王元術不遵籓禮,武帝決定再次征討高句麗,令幽州總管耶律弘嗣往東萊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監督勞役甚急,結果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幾乎不敢休息,從腰往下都長出蛆蟲,十分之三四的人因此死去。武帝下詔集結天下的軍隊,無論南北遠近,都要彙合於涿郡。集結了天下軍隊之後,武帝又另外征發了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到高陽,用來裝載衣甲幔幕,還征發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武帝征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船隻相次千餘裏,載兵甲及攻取之具,長期來往在路上的有數十萬人,擠滿了道路,晝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第二次東征,迫使嬰陽王元術稱臣納貢,齊東征士卒陣亡三十餘萬,損耗銀達千萬之巨,糧草一千四百餘萬石。
兩次東征高句麗,極大地消耗了齊朝的國力,尤其是第二次東征時,黃河流域大旱,饑民遍地,然武帝卻仍然征集各地糧草運往遼東前線,致中原餓殍滿地。百姓為求生路,不得不揭竿而起。大業十五年二月,魯州曹縣饑民起義;三月,豫州汝陽爆發起義……一時間中原塵煙四起。因起義軍皆頭裹黃色頭巾以區別於官軍,中原各地爆發的農民起義稱為“黃巾大起義”。
朝廷主力皆東征高句麗,無力鎮壓起義軍,遂發布榜文,令各州郡自行招募兵馬平定暴亂。
榜文行到汴梁,引出汴梁城中一個英雄。那人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誌,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麵如冠玉,唇若塗脂;前唐太宗李世民之後,姓李,名中,字承中。承中本陝州刺史長子,因陝州刺史勸諫武帝停止征討高句麗被誅殺九族,其二子一女得以幸免。三人於陝州生活無以為繼,遂四處流浪,至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