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回 新主立力推新政 大廈傾難撐危局(1 / 2)

“主公,如今武帝駕崩,新主初立,朝廷不穩,將士們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北伐暴齊,主公為什麼還不下令啊!”義軍改編後,李承中遲遲沒有決定出師北伐,鄧永捷、李常、劉全、徐世忠等將軍一齊到李承中府中來請戰。

而此時李承中正陪6歲的女兒寧寧玩,見到諸位將軍來了,對寧寧說:“寧寧,你去找你娘吧,爹爹有些事情。”

看著寧寧歡快地跑過去,,李承中招呼眾人坐下。

“主公,我們大家都是來請戰的,現在全軍上下士氣高昂,正可於此時北伐啊。”劉全率先說道。

“劉叔,侄以為現在並不是北伐的最佳時機。”李承中笑著說。眾人不解。

李承中說道:“你們想想,現在中原百姓最希望什麼,最害怕什麼?”

“當然最害怕的是朝廷的苛政,最希望安定。”徐世忠說道。

“徐將軍說得對,而武帝在大業22年就開始改變國策,屯練精兵了。現在耶律楚即位,我曾聽嶽父提起過這位皇太子,他還算賢明,有誌廢苛政。他剛即位就撤回了南征軍,雖然此舉喪失了消滅我們的機會,卻也說明了這位新主不是要單純武力統一,而是革新朝政弊製,從根本上重建盛世啊!”李承中說道。

“那既然如此我們更要北伐啊,如果等道朝廷革新成功,實力增強,再北伐,不是更難了嗎?”胡梓玉說道。

“胡將軍言之有理,但百姓思安,朝廷安民,我們卻北伐興兵,民心向背,不利於我。我是這樣想的,朝廷積重難返,新皇上要革新,可那些豪強大族們一定不會答應,一旦朝廷革新失敗,必會使百姓對朝廷徹底失去希望,到那時,我們再北伐,方可收其效。”李承中道。

“主公遠見卓識,真乃當世明主!”

興元元年四月二十九,耶律英率軍返回京城。明帝召見之。

“皇叔,朕知道您對撤回南征有怨言,可朕是有苦衷的啊。”明帝說道。

“皇上,臣接到詔書時,確實想過將在外君命有不受,想要一舉南下平定義陽、南陽。但是臣明白,先皇剛剛離去,如今朝廷需要穩定,所以無論如何,臣都會服從皇上的旨意。”耶律英說道。

“感謝皇叔的理解!”

“現在臣回來了,皇上您有什麼想法,希望能和臣明言。”

“皇叔,您知道,現在天下人都將這亂世之局歸咎於父皇。的確,父皇先前是有過錯,可是大齊陷於紛亂的根源恐怕不是這麼簡單,還在於那些士族公卿們。他們把持朝局,壟斷官場,平民子弟拚搏一生,也無法改變窮苦命運,而這些公卿子弟,不學無術,卻能安享富貴。這些人把持著朝廷各級的官吏,奢靡腐化成風,欺壓百姓,如此下去,百姓焉能不反朝廷?”明帝歎道。

“皇上說的是。高帝廢科舉,複察舉,不能不說是士族豪強死灰複燃的重要原因啊。”

“朕曾勸過父皇,恢複科舉,開科取士,可是父皇他說朝臣們不會同意,沒有施行。現在,大齊真的是存亡之秋啊,朕已下定決心,減賦稅,複科舉,練強兵!”

“皇上聖明,臣一定堅決支持皇上!”

興元元年六月初九,明帝頒詔,恢複已被廢除二百餘年的科舉製,並定於十二月十日於京城洛陽舉行第一次科考,全國各縣均可選派5人參考,所有參考人員,不論貧富、身份。

詔令傳到各地,義陽郡也得到朝廷實行科舉的消息,李承中與眾人論及此事。

“這個科舉是什麼東西?我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徐世忠充滿疑惑道。

“我也不了解。”李承中道。

“科舉是昔日隋朝開創,由朝廷定期舉行,通過考試選出人才,考中的視情況授予官職。最值得一提的是,科舉取士,百姓不分貴賤,人人可以參加!”胡堂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