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睿王遇刺(1 / 2)

光州城中,李承中接到睿王邀請北上和談的信,召集眾人前來。

“主公,朝廷讓你去西平談判,萬一把你扣住了怎麼辦?要談判,地點也應該選在義陽,或是距義陽近一些的地方,這樣萬一朝廷有異動,我們也好應對!”郭誌說道。

“郭大人說的是,主公不能去西平!要談也要他到義陽來談!”徐世忠說道。

“不!我們畢竟是地方,睿王代表的是朝廷,和談地點由朝廷定,這是應該的。”胡堂說道,“如果我們主公不去西平,必會使朝廷認為,我們不是真心要歸順。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為了防止朝廷扣下主公,主公不必親往,可派一代表先去西平。”

“大家說得都有道理。”李承中站起來,說道。“大家為了我李承中的安危著想,承中感謝大家。以往有什麼決策,都是大家一起商量,今天我就專斷一回,我決定去西平!歸順朝廷,是我提出來的,那我們就應該向朝廷表明誠意。既然睿王要我李承中去,我卻為了自己的安危,派了別人代替我去,那豈不是失信又失禮啊。寧可天下人負我,我決不負天下人。如果朝廷果真背信棄義,扣留我,那便是我看錯了朝廷。那時,望眾位勿以承中為念,堅決揮兵北上!”

“主公既決意親赴西平和談,那也要多帶些人!”郭誌說道。

“不必了。我們是去和談的,又不是去打仗的,不用太多人。我準備讓徐鬆齡和張昌盛隨我前去。”

“就三個人,是不是太冒險了!”鄧永捷說道。

“沒事,二哥。如果朝廷真心和談,三人足矣;如果是要借和談除掉我,那我帶3萬人也無濟於事。”李承中說道。

興元三年二月二十七,李承中、徐世忠、張昌盛三人躍馬北去。這一年的春天來得似乎分外遲了。已近三月,依然是寒風呼嘯。冷颼颼的北風呼呼地刮著,路兩旁光禿禿的小數,像一個個禿頂的老頭兒,受不住北風的襲擊,在寒風中搖曳。

三月初一,李承中三人到了西平。睿王率眾人在東門外迎候。

“草民李承中,叩見睿王殿下!”

“李將軍快請起。”睿王扶起李承中道。“將軍執義陽都督,統軍數十萬,為何自稱草民啊?”

“稟殿下,承中受吳有德父子逼迫,不得已聚義軍以自保。至於都督虛名,未獲朝廷恩準,實自封也。今皇上、殿下仁德,不治承中之罪,而願容承中為朝廷效力,承中萬分感謝。”

“本王從京城來西平之時,朝中許多大臣都說,發庚寅檄文,不過是你李承中的作秀之舉,你必不敢來西平。沒想到你不僅敢來,還隻帶了兩個人來赴險。”

“殿下說笑了。既是朝廷征召承中,是承中莫大的榮幸,承中當欣然奉命,怎麼會是赴險呢?況且,於私,一諾千金,承中不能失信於殿下;於公,這是朝廷和殿下的命令,承中必須遵守。”

“哈哈。”

經過幾天的商談,睿王與李承中訂下了《西平協定》。要旨如下:

其一,義陽停止一切反齊行動,不再使用任何反齊口號;

其二,取消義軍之名,改稱義陽軍,統由朝廷管轄;

其三,朝廷冊封李承中為義陽太守、義陽軍都督(正四品,同刺史),待睿王表奏朝廷後下詔正式任命;

其四,以義陽現行賦製為藍本,朝廷將在全國各州郡革新賦製;

其五,力爭在兩年內恢複科舉之製,抑製豪強;

其六,朝廷每年給付義陽軍餉銀80萬兩,糧草29萬石;

其七,義陽全郡免賦兩年。

《西平協定》簽訂後,睿王回京,勸說明帝為大局接受協定,任李承中為義陽太守。

然而,睿王在西平的這段時間,王世英、徐俊達、陳彥朗、趙克爽等一班老臣上奏明帝,誣告睿王擁兵自重,西平和談不過是睿王欲結連諸侯,威逼朝廷,謀反自立。明帝信以為真,不再信任睿王,因而對西平協定不置可否。睿王欲聯合以忠義著稱的李承中,共同鏟除王世英等士族保守派,挽救大齊危亡的希望破滅了。

就這樣,《西平協定》被擱置了。睿王心灰意冷,每天在戲園中一坐便是一天。

興元五年七月十六,睿王從戲園子回府的途中,突然從隱僻處射來數支箭,頓時睿王倒在血泊中。仆人連忙將睿王抬回王府,找來郎中醫治。幸搶救及時,雖傷勢甚重,但終保住了性命。

卻說李承中從西平回義陽,等了兩年多,未等到朝廷的詔命,卻得到睿王在京城遇刺的消息。李承中連夜召來眾將,商討北伐之事。

“眾位兄弟,我去西平,見到睿王的時候,我以為我們再也不用背負反賊之命,再也不用每天提心吊膽了,我們終於可以一心報效朝廷。可是沒想到,一年多了,朝廷讓睿王和我們談判,現在談出了結果,朝廷卻不認賬了。我現在徹底對朝廷失望了!”李承中對眾人說道。“就在前幾天,睿王在遇刺了。這一定是王世英那幫頑固的老朽的陰謀。睿王一心為了挽救大齊,如今卻被他們謀害!我們不能再等下去了!我決定,揮兵北伐,清除王世英、徐俊達這些朝中的奸佞小人,為睿王報仇!不知眾位兄弟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