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回 螳臂終難擋車(1 / 2)

“爹爹,我聽說皇上下詔,讓您回長安去勸說哥哥歸順朝廷是嗎?”符策剛剛送走來傳詔的宮人,小女兒符靜姝走進來。

“是啊!”符策歎道,“世軍真是糊塗啊!”

“爹爹,我看哥哥才不是糊塗,是不甘心爹爹經營多年的關中就這樣被李承中奪去了。”靜姝道。“爹爹您真的是真心歸降嗎?您不想借著這個好機會,與哥哥裏應外合,重得關中嗎?”

“不要亂說!為父當然是真心歸順朝廷了!”聽了靜姝的話,符策有些吃驚。

“靜姝哪有亂說嘛。現在朝廷衰微,天下州郡割據而朝廷不能製,他李承中雖說是打著朝廷的旗號西征,其實還不是為了他自己爭地盤!”

符策有些生氣,“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李承中這個人,為父是了解的。昔日李承中的父親李文公任陝州刺史時,那時為父還隻是李將軍手下一偏將。為父記得,李承中年方八九歲,便已熟讀史書、經籍(指《論語》、《孟子》等)。最可貴的是,他身為刺史公子,卻與別的豪門子弟不同:他自幼受李將軍的教誨,重情義,講仁德,絕不是一般的紈絝子弟。而且,他還多結交寒門子弟。我們陝軍中二三十歲的中低品階的將領,有許多在年幼時都和李承中一起玩耍過呀。”

“聽爹爹這麼說,李承中還真是與別人不同呢。”

“是啊!當年李將軍勸諫武帝而遭大難,據說是當時睿王求情,武帝才赦免了李將軍三個年幼的孩子。”

“這我就不明白了,按說李承中與朝廷有著如此深仇大恨,怎麼會心甘情願輔佐朝廷呢?”

“這一點上,他和當年他的父親一樣,一心為公啊!”符策站起來,走到窗邊,看著遠方,長歎一聲。“當年李將軍因勸諫觸怒武帝,武帝下詔滿門抄斬,我和幾位陝州的幾個將領都勸他起兵,李將軍不願關中百姓遭受戰亂,寧願赴死也沒有起兵啊!後來李承中在義陽起兵,勢力很快壯大,發展到20多萬大軍,北伐一路打到京城。可是他仍然甘願為了天下安定,接受了朝廷的招撫。如此公心,天下有幾人能及啊!”

興德六年正月十九,剛過元夕,符策就奉詔前往長安。剛到長安東門,便遠遠地看見李承中與陝州文武官員等候在城門口。符策連忙下馬,快步走上前去。

“丞相,怎勞丞相親迎啊?”符策拜道。

“符將軍快快請起!”李承中道,“昔日家父在陝州時,符將軍就是關中驍將,家父與您兄弟相稱,說起來您是承中的長輩啊。將軍為了天下蒼生毅然選擇大義,如今又為關中避免戰禍而奔波,承中出城相迎是應該的啊。”

“丞相,符某準備這就去扶風,讓那逆子順應時勢,不再與朝廷為敵,以免關中百姓再遭塗炭!”符策起身說道。

“辛苦將軍了,我派人護送將軍去扶風!”李承中道。

“多謝丞相,符某與小女隻身前去即可。”符策道,“符某在這長安城下,向丞相立下軍令狀:此行若成,符某回來向丞相複命;若不成,符某便投渭水,以向丞相和朝廷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