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德八年臘月初七,朝廷北伐大軍班師回京。
自興德四年以來,數年間,朝廷接連用兵,先後南征荊楚、西征關中、北伐幽遼,得以剿平割據一方的豪強,安定諸地。然而朝廷也付出了極大代價,一則糧餉損耗甚巨;其次幾年征戰,兵力損失數萬;再則,自武帝征遼,中原紛亂,群雄並起,戶民絕斷。朝廷雖平定中原及北方諸郡,然人口、賦稅並未增添,朝廷兵員也未得補充。
興德九年正月初九,尚書令胡堂上《奏請編戶齊民疏》,唐王李承中、幼帝批準。不久幼帝下詔,“凡大齊所轄諸郡縣,清查人口、土地,行編戶製,諸郡縣所轄之民,不論貧富,皆編入戶籍,其名、歲、籍、貌、土地、居所等皆由官府記錄在冊。凡編戶之民,無官府憑文,不得遷離其籍。”
九年正月十七,為順利實行編戶齊民製,戶部尚書郭誌上《為編戶齊民行鄉保製疏》,幼帝準許。正月十九,幼帝下詔,自二月二日起,諸縣以五戶為保,設保長一人;十保為裏,設裏正一人;十裏為鄉,設鄉長一人。
李承中深知大業(齊武帝年號)以來天下紛亂之根源,在於地方豪強把持諸州郡,朝廷政令不及地方。自入朝主政以來,李承中便決計根除此患。興德九年二月十一,李承中上《奏請廢州改道疏》,在朝廷現今所轄之豫州、幽州、雲州、陝州、並州、涼州、靈州、雍州、甘州、荊州、宣州等地,廢州郡改道,廢郡改州。幼帝批準並頒詔實行:
設京畿道,轄京城(洛陽府)、通州、孟州、汝州、鞏州、陝州一府五州,各州下轄諸縣;
設河北道,轄孟州、懷州、魏州、博州、相州、衛州、澶州、邢州、冀州、趙州、滄州、德州、定州、幽州、涿州、瀛洲、平州、營州、錦州、建州、遼州安州、平州、蒲州、絳州、並州、汾州、遼州、石州、雲州、朔州、武州、新州、潞州、澤州三十五州;
設河南道,轄汴州、潁州、許州、濮州、陳州、蔡州、宋州(依朝廷詔令,河南道轄十八州,其中宿州、鄆州、曹州、青州、兗州、登州、淄州、萊州、海州、沂州、密州等地尚為山東豪強割據);
淮南道,轄申州、光州(依朝廷詔令,淮南道轄十州,其中徐州、揚州、楚州、滁州、和州、壽州、廬州、安州等地尚為豪強割據);
關內道,轄雍州、華州、同州、商州、岐州、涇州、渭州、慶州、丹州、延州、靈州、會州、夏州、銀州、綏州、豐州、鹽州十七州;
隴右道,轄秦州、河州、蘭州、臨州、岷州、涼州、疊州、肅州、甘州、伊州、西州、庭州十二州;
江南道,轄荊州、隨州、江州、施州、襄州、興州、郢州、萬州、嶽州(依朝廷詔令,江南道轄三十七州,其中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衢州、溫州、台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鄂州、嶽州、饒州、吉州、袁州、撫州、潭州、衡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尚為楚王、吳王等豪強割據)。
興德九年三月初九,根據唐王李承中建議,幼帝下詔冊封各道、州、縣官員:京畿道按察使張誌坤(兼領洛陽令),河南道按察使張望荃、淮南道按察使陳公瑞,河北道按察使鄭柯,關內道按察使耶律青、隴右道按察使趙晨、江南道按察使李克。
三月十六,李承中上《行地方軍政分離疏》,各道按察使、各州刺史(廢郡改州後,州長官仍稱刺史,但與新政前之“刺史”已有根本不同)統轄當地吏治、民政、刑獄,幼帝準許。這意味著,自大齊立國以來實行二百餘年的封疆大吏手握一方軍政大全的局麵結束了。
由於地方再無兵權,唐王李承中上奏請求在各地實行衛所製,即朝廷統轄兵馬分駐於各地,五百人設一軍所統轄,十所設一軍衛,每衛五千餘人(騎兵、車兵、弓弩兵不屬衛所)。朝廷所轄諸地共設衛:京畿衛(金吾左衛、、金吾右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虎賁衛共三萬餘人)、鞏州衛、孟州衛、汴州衛、許州衛、宋州衛、光州衛、申州衛、雍州衛、靈州衛、渭州衛、綏州衛、慶州衛、蘭州衛、河州衛、肅州衛、涼州衛、甘州衛、伊州衛、庭州衛、博州衛、滄州衛、冀州衛、幽州衛、涿州衛、並州衛、絳州衛、潞州衛、澤州衛、雲州衛、朔州衛、錦州衛、澶州衛、荊州衛、襄州衛、江州衛、施州衛、郢州衛、萬州衛、隨州衛。
興德九年十一月,土地人口清查基本完成,朝廷所轄京畿道、河南道、河北道、關內道、隴右道、江南道(部分)計有土地(僅指耕地)九百三十七萬頃,在籍人口二百七十一萬戶,一千五百二十七萬七千一百六十二口,其中丁男(21—60歲男子)八百零九萬六千八百九十五口,次男(16—20歲男子)二百一十三萬八千八百零二口。
自幼帝以李承中為丞相以來,九年來,朝廷厲行新政,革除弊製,富國強兵,征剿地方豪強,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