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三章 高麗事變(1 / 1)

“前線的事,大哥還有交代?”兄弟兩人聊了近一個時辰,承平問道。

“剛剛經曆江州之敗,可以說這是我們自義陽以來最大的失敗,將士們的心情一定很低落,你到了光州,首先要想辦法解決士氣問題!”李承中建議道,“隨州、麻城易攻難守,很可能在你到的時候就已經丟了,你要把防守的重點放在三關(即平靖關、武勝關、九裏關,習慣上合稱“義陽三關”)和襄州上。”

“好的,我一定謹記大哥的教誨!”承平道。

“還有,徐敬宗在壽州、安州增兵數萬,隨時可能會西犯,宿州我會另作安排,你要在九華山作好防範!”李承中提醒道。

“好的!”

興德九年十一月初四,漢陽節度使李承平奉詔領兵南下光州,應對江州兵敗之後的局麵。

就在朝廷遭遇江州、嶽州之敗時,北方的高麗國正悄然發生巨變。

興德九年七月,高麗國因入侵齊朝失敗,國力損耗,元和下政令將賦稅增加到五稅一,百姓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

九月十九,高麗國南部的全州數萬饑民攻擊府城,全州刺史李仁桂出兵鎮壓,俘暴動百姓3萬餘人。高麗王元和令李仁桂將暴民全部斬殺。李仁桂不忍屠殺手無寸鐵的百姓,決計起兵。

九月二十七,溟州刺史鄭曉起兵反抗元和暴政。

十一月初八,相繼攻占全州、熊州、武州、康州、良州等地的李仁桂,在全州府城南原稱王,建國號“新羅”,改南原為南京,作為新羅國都城。

十一月二十一,占據溟州、尚州、朔州、漢州的鄭曉攻克漢京城,楊成竹殺高麗王元和,投降了鄭曉,高麗國滅亡。

十二月初九,鄭曉在漢京城稱王,建國號“百濟”,定都漢京。

高麗國滅亡後,百濟、新羅均宣稱自己是繼承高麗國的正統,以對方為亂軍,兩國相互征伐,戰亂不斷。擺脫了高麗暴政的百姓,並沒有得以安寧。

興德十年正月十七,上元節剛過,百濟王鄭曉親率6萬大軍,進攻熊州。新羅軍猝不及防,連失十餘城,折兵萬餘人,熊州刺史李仁青(新羅王李仁桂之弟)僅率3000餘部退守雞龍山。

李仁桂急忙召集百官商議對策,解救熊州之危。

“王上,今百濟軍十萬之眾,且連占我十餘城,兵勢正盛,不可與之正麵交鋒,可令李大人堅守雞龍山,令派一支奇兵取尚州,攻北原,迫使百濟軍回援,以解熊州之困!”軍師黃成英道。

“軍師此計甚妙,就如此!”李成桂道。

困守雞龍山的李仁青,麵對11萬百濟軍圍攻,接到李成桂政令,命其憑雞龍山險要地勢,務必堅守兩個月,以待大軍攻取尚州、北原。

“熊州之危,迫在眉睫,攻什麼尚州?”對李仁桂的計謀不解,李仁青抱怨道。

麵對百濟強勢南下,新羅軍采取了圍魏救趙之計,欲攻取尚州,威脅百濟重地北原。未知戰局如何,且待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