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無人幸免(2 / 2)

他眼中的未來,恍如伊甸。屆時,人類身體內將奔跑著無數納米機器人,幫我們修補心髒或消滅腫瘤。超智能計算機日夜計算,幫我們逆轉衰老。

甚至,我們可上傳記憶,與機器人神魂合一。

然而,另一派人卻憂心忡忡。特斯拉的董事長埃隆·馬斯克將人工智能比作核能。原子彈問世容易,但控製核武器時至今日仍困難重重。

比爾·蓋茨也站在馬斯克這一邊,“很難想象為什麼有人覺得人工智能不足為慮”。

在他們眼中,超人工智能將是盤踞未來的可怕生物。它們的思維方式和人類南轅北轍,且不眠不休,飛速進化。

對超人工智能感到悲觀的馬斯克,正緊鑼密鼓地籌備“火星殖民”項目。

他計劃從2024年開始,逐步把100萬人送上火星,並在火星建立起一個完整可持續的文明。

這位悲觀的天才企業家,其實用心良苦。一方麵他寄望於用“火星計劃”轉移科學界的焦點,拖慢人工智能到來的腳步。另一方麵,他希望在火星給人類留一個備份。

22年後,我們考慮的可能不再是逃離憂傷的北上廣,而是逃離這個星球。

大眾對人工智能的最大誤解是認為人工智能和曾經的石頭、斧子、打字機、手機一樣,不過是人類肢體的延伸。

但這一輪人工智能大潮和以往幾次技術革命都不同,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的替代。就連我們認為安全無憂的高級腦力工作者,都岌岌可危。

美國已經有十家律所聘用了Ross——一個背後由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人工智能係統支持的虛擬助理。

Ross可以同時查閱數萬份曆史判決,並勾畫重點。它能夠聽懂普通人所說的英文,並給出邏輯清晰的答案。以前需要500名初級律師完成的工作,它數分鍾內就能夠解決。

此外,交易算法已成為華爾街標配。在投資基金辦公室裏,以往急促的腳步聲和電話鈴聲已被服務器輕微的嗡鳴聲取代。

寥寥數個分析師偶爾抬頭看看程序運行狀況,他們發現,在0.01秒內,人工智能就會根據市場走勢和媒體信息作出判斷,進而買賣數億的股票。

斯坦福教授卡普蘭做了一項統計,美國注冊在案的720個職業中,將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中國,這個比例可能超過70%。

過去用幾代人命運承擔的大變革,我們要在二十年內獨自麵對。失業大潮即將開始,並沒給我們留太多適應的時間。

學者分析,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隻有三類人能勉強對抗人工智能的衝擊,即資本家、明星和技術工人。

換而言之,麵對步步逼近的人工智能,你要麼積累財富,成為資本大鱷;要麼積累名氣,成為獨特個體;要麼積累知識,成為更高深技術的掌握者。

然而,財富堤壩、個性堤壩和技術堤壩,能在人工智能狂潮下堅持多久,無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