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慈雲的小和尚(1 / 2)

三國時期,一座綿延起伏的大山橫臥於江州城的西北方向,地勢險峻,道路崎嶇。

而在這樣一個險峻的山坳之中,卻赫然屹立著一座雄偉壯觀的庭院,庭院前不遠的一片空壩上,一群士兵正在操練,殺聲震天。

“趙雲將軍可真是會選地方,這裏腳踏三縣,鎮守三關,可是難得的軍事要地。”諸葛亮搖了搖他手中的孔明扇。

“軍師要不嫌棄,可在這裏多呆幾日,等開了春,這裏遍山的桃花,堪比人間天堂。”趙雲射出一箭正中靶心,從馬上飛身而下。

“前方軍急,亮此次奉命前來檢閱軍情,實不敢久留,待戰事穩定,定來賞花欽酒不醉不歸。這裏叫什麼名?”諸葛亮問道。

“當初我在這荒山這中開地建院,隻不過覺得這裏是腳踏三縣,便於調兵,且離都城近。還真不知這地方叫什麼名?”趙雲撓了撓頭:“還請軍師給取一個。”

諸葛站在高處,將手中的孔明扇往前方一指:

“你看這裏,形如奔馬,氣勢非凡,就叫走馬崗吧!

於是走馬崗由此得名,千百年來,走馬崗一直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各路商賈的必經之路,但卻因大山橫亙,山路崎嶇,少有人家,故盜匪橫行。特別是到了晚上,山林裏還有虎狼出沒,這條古道不知留下了多少商賈客旅的屍體。

一直到了千年後的南宋時期,才漸漸的在走馬崗裏形成了一個驛站。商賈客旅們才有了一個落腳之處。

走馬崗離江州城中大約30公裏,商賈客旅們走到這裏剛好一天的腳程,於是大家都集結成隊,夜宿走馬崗,待解一天的困乏後,第二天白天再行上路,也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走馬崗也就這樣憑借著成渝古道漸漸的繁榮起來……

到了明崇禎十三年的一個春天,走馬崗外的桃花開得甚是燦爛。這花,給占據重要關口腳踏三縣的走馬崗增添了幾分柔情,那滿山遍野的桃紅好像在喻意著這裏又將是一個好年頭。

這鎮子雖不大,卻背靠巴縣,西臨璧山,南接江津,再加上又是江州通往成都的必經之地,來往商賈、力夫絡繹不絕,所以至漢代開始這裏便逐漸形成集市,到了明代中葉更是鼎盛。

成渝古道,是古時重慶到成都的必由之路,路上成天有快馬、騾馬隊、轎子、滑竿通告,各地的達官顯貴、商販僧旅都特別多。而走馬崗正處於這成渝古道上,所以各地商販,那些運鹽的、運糧的、打鐵的、補鞋的各種販賣吆喝聲夾雜在一起,人來人往,讓這個隻有幾百米長的街道熱鬧非凡。

街道上一個約莫十來歲的光頭小和尚正用力的往一堆人群中擠,人群裏一老一少表演著雜耍,引得圍觀群眾發出陣陣喝彩。

“小和尚你不乖乖呆在廟裏,到這裏來湊什麼熱鬧!”一旁的幹瘦男子用力的想將小和尚給擠回去。

“阿彌托福!有勞施主了,這是我們慈雲寺的齋果請施主笑納!”小和尚一臉頑皮的笑意,從隨身的布袋子裏摸出一個大桔子遞到那幹瘦男子麵前。

聽到是慈雲寺下來的僧人,擋在前麵的一個老者趕緊往旁邊讓了讓,並回過身道:“又是你這個隨身帶著齋果小和尚啊,趕緊到這裏來!”旁邊的人也都很自然的讓了開去,將小和尚迎到了前麵。

眾人臉上尊敬的神情和自動相讓的情景倒弄得剛才那幹瘦男子很是尷尬,一看他的的穿扮便知是經過這裏的客商,哪裏知道長年來這慈雲寺不但幫助村民們抵抗外來馬賊,還一直施齋濟民,深得走馬場村民的敬重。

“來,吃果果!”小和尚將布袋裏的齋果分給眾人後才轉身興致勃勃的看起裏麵的表演來。

小和尚本名徐回法號靈空,是十四年前住持僧人在廟門前撿的一個孤兒,從小便在寺廟裏長大,比起寺裏的單調清靜,靈空更喜歡鎮上的熱鬧和繁華。

但是他能來鎮上的機會並不多,一個月就一次,都是給寺廟補充些必須品才下山來,而每次下山他定會裝上一大包寺裏的齋果,沿途施贈於人,所以得了個外號叫‘果果和尚’。

一段表演結束,那個年長留著絡腮胡須的男人一邊拱著手向圍觀人群致謝,一邊大聲道:“我父女二人走南闖北全靠這雜耍生活,今兒來到貴寶地,還希望各位鄉親父老,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另一邊剛表演完板凳頂碗的小姑娘便端著個大碗來到人群麵前,大家三三兩兩的便往碗裏丟些個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