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四章 規矩與方圓(1 / 2)

第四章 規矩與方圓

概說

——三皈五戒是人生的護身符

但凡想跨入佛門,三皈五戒就是必修課。要有一定的規矩才能約束身心。

佛教裏麵三個根本思想,是戒、定、慧。戒能讓身心安住,故說“戒生定”;身心安住下來的時候就能產生智慧,就是“因定生慧”。“戒定慧”是每一個修行者的必修課。

正如我們想要健康,但是破壞了健康的規律就不能得到它。所謂健康的規律,就是要按照宇宙的規律去生活,太陽升起就起床,太陽下山就睡覺,肚子餓了就要把飯吃飽。宇宙是個大周天,人的身體是小周天,人生在宇宙中,就要按照四時的節序有規律地生活,這樣才能夠得享天年。

戒律實際上就是規律,戒是保護慧命的鎧甲。很多人以為戒律約束身心,條條框框令人不舒服,一點都不自在。實際上戒律從某個角度講恰恰是保護我們的。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很瀟灑,車開得飛快,天天到酒吧裏喝得酩酊大醉,認為那是一種自在,從來不去想自己透支了多少健康。人的身體就像一鍋水,生活就是不斷燃燒,工作、憂愁、壓力使得身體一直在透支,如果一鍋水慢火能燒三天,但是加大火力可能半天就燒完了。保護我們的身體所要遵循的規則,實際上就是戒律。

所以佛教的戒律不是像有些人講的那麼嚴酷,隻是要求你遵守生命的規律,保護好自己。

三皈依

——皈依三寶的人生

三皈依,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寶。佛寶指圓成佛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法寶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僧寶指依佛所教如實修行、弘揚佛法、度化眾生的出家沙門。

皈依三寶,既為我們提供了修行的目標,也提出了修行的理念。

拜佛是為了以佛為理想來成就自己。古代有句話叫見賢思齊,我們也要“見佛思齊”。見到佛要與之看齊,要發願未來自己也要成佛。釋迦牟尼是覺悟者,是世間的聖人,是一個發現宇宙真理的智者,我們不能說他是萬能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依照他的思想去做人行事,就不會被生活的瑣事所困擾,同時也會讓我們更智慧地活著。

法寶是這世上的智慧書,願意皈依法寶的人,是熱愛知識,熱愛思考的智者,做一個生命的智者,這是皈依法寶的意義所在。

為什麼要皈依僧寶呢?世間忠於佛、法的衲子,能夠將佛法的智慧傳揚出去。所以皈依僧寶也即是皈依了前麵的兩寶。

三寶是統一的,三皈依從某個角度來講,是使我們的生命有一個精神歸宿。

佛教認為眾生都能成佛,眾生皆具如來佛性,我們隻要努力去修行、去改變、去提升自己,不久的將來你也可以成佛。我們經常看到觀音菩薩千手千眼,其實我們也可以成為多手多眼、擁有千般法器的菩薩,成為救苦救難的及時雨。要在自己的心中種下慈悲的種子,拔除痛苦,幫助他人,放下小我,成就更大的格局。每天都依照這樣的思想要求自己,我們便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每一次利益眾生,就是種下善的種子。

身是我們行動的執行者,心是我們思維的中樞,而靈則是我們內在的潛意識,從裏到外都要透徹。這是一種表裏如一的思想,不能口是心非、兩麵三刀。人們經常做掩耳盜鈴的事,好像隻有天知地知,都以為是自己獨樂樂,別人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及時反思,該斷則斷,不能讓思想無節製地走下去。大家記住凡事不要過分自責,但同時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也要趕緊刹車。

有一次我在去沈陽的飛機上,旁邊坐著一個遼寧電視台的記者,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了。他說跟我特別有緣分,在候機室的時候看到我在盤腿看書就想: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認識這位師父,上機的時候居然座位就在我旁邊。他說自己看了很多書,當然也有關於佛法的。後來他跟我說了他朋友的故事:他有個朋友是A家的,信佛。A家的女主人跟B家的男主人特別要好,但是他們不會破壞彼此的家庭關係。我問他這段感情能不能見光,如果不能那就不是合理的。

佛教是光明的正道,如果任何行為不能展現在陽光下就不算合理,作為佛教徒就不能有這樣的行為。

自我進入香海禪寺以後,經常反思自己,如果我內在的黑暗麵過多,將來我就管理不好寺院,會有人在背後指指點點,我身上的能量就會下降,人家就不會認可這個平台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所以我必須保持陽光的心態,任何念頭在生起時就要問是不是符合光明的正道,如果不是,就立刻打消。

現在說說我們建設香海這個平台是為什麼呢?我們要利益更多的人,讓他們在這裏得到清涼,得到光明和智慧,如果我們不能給予他們這些,那麼花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就沒有任何意義。其實我隨便找個地方都能衣食無憂,但現在我要帶領更多誌同道合的人共同完成使命,就像觀音菩薩的手去拉別人一樣,這就需要有光明的思想來支持自己的行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