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五章 生活的智慧(1 / 2)

第五章 生活的智慧

管理不止是企業家和政治家的事情,每一個人都需要懂得管理的智慧。我們自己的人生需要管理,家庭需要管理,朋友圈也需要管理。為什麼有的人找東西,把整個包都倒出來,東西還是不能找到?那就是因為他的生活缺乏管理,亂七八糟的。而有的人給人感覺總是井井有條,非常清爽的,那就是他善於管理。還有的人穿得很邋遢,顏色搭配得不對,雖然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名牌,但在他身上搭配起來就是很不和諧,那是沒有管理好自己衣著。

每一個人實際上都是一個品牌:你的性格,你的氣質,在別人心目中會形成特定的印象。印象一旦形成,就會對你接下來的事業、家庭和人際交往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自己如何定位如何展開自己的生命,就決定你你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佛商精神

——杼軸餘懷,止於至善

首先,請大家來看看佛教發展的曆史:佛教被公認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世尊“初轉法輪”(釋迦牟尼悟道後第一次開始宣講佛法)為標誌,佛教成立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了。那麼,這樣的一個組織,它是靠什麼樣的力量,在這曆史的長河裏薪盡火傳,世澤綿延的呢?而且往往在經曆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以後,佛教會比以前發展得更為興盛。這又是為什麼呢?

現在遇到做連鎖店的同修時,我們就會跟人家講,你們要想把連鎖店做好,就要跟著佛教學習。這並不是自吹自擂的說法。你看,在漢傳佛教中,每一個寺院都有相似的規製。寺院基本上都是三進,進了山門殿就是一尊彌勒佛,彌勒背後是韋陀菩薩。正殿裏基本上都供養著釋迦牟尼佛,佛像背後建有觀音像。大雄寶殿兩邊一般還有左右配殿。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那麼寺裏的師父們都是什麼形象呢?他們都是剃了光頭,僧衣加身,佛珠在手的悠然樣子。見到香客,就會笑著合掌問訊,是不是?你問他們什麼,他們都會耐心回答,你不問他們,他們也就注目著自己當下的事情,灑掃庭除,都是十分恬淡的。

全國的漢傳寺院,是不是都是這樣?不論你走到哪裏,都一目了然,這就是佛教的道場了。絕對不會誤認為這是其他的地方是不是?你看,這個“連鎖店”做得好不好?

所以在企業的背後,一定也要有一種具有通約性的文化在高處支配著其運作。而且這種文化一定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是為大多數人所喜聞樂見的才可以。隻有這樣,這種商業背後的“道”才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就像佛教一樣,永有衲子,續佛慧命。這種文化在最高的意義上,要與宇宙的規律相契合;在普世的意義上,也要符合道德律令的製約。陸機在《文賦》中說:“苟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就是說,如果是不合禮義廉恥的東西,即使你再喜歡,它再能夠給你帶來好處,你也一定要將它捐棄。因為不符合“道”的東西,終歸是不長久的,而且會傷你的慧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