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四念修身

身念處

以彼正念,觀身如身

觀身時,你觀照的對象就是你的身,淨與不淨,都應當去辯證的觀想。這就是“身念處”。

我們可以觀想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可以觀想我們的皮膚,可以觀想我們的血液,甚至是我們進食以後身體的消化過程,走路時身體的情態,與他人交流時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和感受等等。今天熱了或是冷了,甚至是你在洗碗時清澈的水流淌過你的指尖的微妙感受,都需要你應用“身念處”,觀身如身。

有時我洗澡的時候就觀想,身體現在是完好的,但是等到老了以後,皮膚慢慢皺起來,失去彈性。如果死了以後,又會怎麼樣呢?腐爛、發臭,被蟲子吞噬,最後變成一堆白骨,而後白骨又被風化,回歸到宇宙之中。

我們時常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時間還很長久,但是有多少時間真正是屬於你的呢?你們有沒有想過,每一個墳墓中躺著的,都曾經年輕過,他們也曾經有使不完的力氣,他們也曾經不相信死亡會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未來,這就是生命的真相。生住異滅,這真相真的公正得無絲毫偏差,並且從來不曾停息。

既然這是我們所無法逃避的,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現在能夠做點什麼事情呢?有很多人經常在我麵前抱怨,我就對他們說,每一個來到你身邊的人,都是你自己把他們吸引過來的,每一個你所遇到的人,都是你的宿世因緣。如果你不能去麵對,那麼痛苦的隻能是你自己。如果你能夠把這種抵觸的情緒轉換為接受時,很多的問題都自然會得到解決。

為什麼你的內心總有那麼多的抵觸和不平衡,為什麼總是對很多事情感到興致索然呢?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覺知自己。我以前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對事情的抵觸心生起的時候,就會如坐針氈,時間似乎被無限拉長了。

所以,問題就看你怎麼去理解自己的生活;快樂與否,完全都取決於你自己的決定。因此,“四念處”中第一就是要感覺你自己的身體,把自己的身體從上到下、從外到裏進行觀照,觀察它的功能,觀察它的運行。當能夠觀照自己的身體時,你就開始能夠認識你自己了,然後在這種覺知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提升。

所以我們要學會讚美自己的身體,讓每一個細胞都健康地活著,這樣,我們的身體才會向著我們所你想的方向去運行。

受念處

/以無量智,觀受如受

第二是“受念處”。受包括了三個方麵:樂受、苦受、舍受。在觀察完自己的身體之後,第二步,我們就要開始觀察自己的感受。就是觀察我苦時、樂時、喜時、悲時、凝神靜慮時,分別會有怎樣的境界。

佛陀說,世上一切都是苦的。但是我們常常不能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認為自己年輕健壯,餓了有飯吃,渴了有水喝,困了有床睡,冷了有衣穿,一點兒也不痛苦。而實際上,你餓了、渴了、冷了就是痛苦,隻是當這樣的痛苦得到暫時的解決以後,你會淡忘。然而生命總是在不斷循環,我們健康,而後病了;我們飽足,而後餓了;我們添衣,而後熱了。我們總是在不斷地產生需求,而後滿足需求,在痛苦與暫時的不痛苦之間徘徊遊移,直到最後,死亡來臨。

其實,這個世界是苦樂無常的,快樂是暫時的,我們的滿足隻是相對的,新的痛苦總會湮沒我們。

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有80%的事情,都沒有辦法選擇。有好多事情,似乎是在大環境的推動之中進行的,有些路非走不可。有很多問題,我們都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的。那怎麼辦?那就接受它,麵對它,解決它。

我經常說,隻要你活著,就不要想你的身體會永遠年輕、永遠健康,這都是不可能的。空調吹多了就會感冒,太陽曬多了就會中暑,東西吃多了肚子會不舒服等等。隻要你活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就會接踵而來。結婚的時候就應該想到可能會離婚;朋友可能會背叛你,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花兒凋零是因為它曾經開放,死亡是因為曾經活著。你如果不能客觀地對待這些,而是抱著理想不放,最後痛苦的隻能是你自己。

我們隻有明白了無常的規律,才能夠智慧地看待這個世界。這是誰造成的呢?那些苦痛、掙紮真的是由客觀事物、外在對象所造成的嗎?它們隻是引起感受的因,而真正感受如何,無疑還是由我們自心決定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