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處
/澄懷善覺,觀心如心
大家來禪修,應當要明白,禪是修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看出來的。所以大家在聽課時不要有拘束,不要規定自己一定要記錄些什麼,那些對你真正受用的東西,不必記錄自然會印刻在你的腦海之中的。我們所說的“覺知”,就是用心去頓覺,而不需要用六根來強行地記憶,一切法皆會在長久地積累、反複地思索以後,在一如無法的空境之中自然萌發。那個時候,你就會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回歸正題,心念處所說的“觀心如心”,就是要讓自己如實地去覺察自己心識的運動、變化,客觀地去承認它,然後坦然地麵對它。很多情況下,我們使勁地要讓自己專注,可就是難以專注,往往在紛飛的想象之中丟失了專注的種子。
那麼如何從內心之中去體察自己呢?禪修就要求我們要走過以下三步:“去惡-修專注-覺知”。去惡就是首先捐棄一些不好的念頭,及限製我們發展的負麵情緒。之所以要捐棄它們,是因為這些“短板”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使我們處處碰壁。如果我們不能去捐棄它們,那麼很多事情就很難達成。如果我們希望諸事順遂,就要從自己的思想、性格上去修正。當我們業績上不去時,有的人會選擇抱怨,團隊不好、市場不景氣、老板分配不公等。為什麼就不能夠從自己的身上去找原因呢?
我們的心念常常就處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中:任憑妄想紛飛,負麵的與正麵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如果負麵的情緒超過了正麵的情緒,人就會失敗;反之才有可能成功。因此,我們就要學會去培養和營造更多正麵的情緒。一個人要成功,他的身上一定會有一些常人所不具有的特點,或者是韌性,或者是與生俱來的人格魅力,或者是他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等等。
有一個居士前段時間發現自己得了癌症。我就問她,你平時的性格、生活起居習慣怎麼樣?她告訴我她脾氣非常暴躁,白天在工作中積累了很多負麵的情緒,晚上回到家如果先生哪裏做得不對,就會爆發。平時每天都要接送孩子,還要上班,把她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是這些負麵的東西積累下來,激活了她身上的癌細胞。現代人得了絕症時,總是抱怨空氣不好、水不好,那為什麼有的人沒有得病,你卻得病了呢?就是因為你身上的環境剛好和外界那些不好的環境處於同一個頻道。
因此我們就應該學會去調節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轉換自己看待問題的方法。因為決定我們身體的內因就是自己的心念,這個心能決定很多東西。
一個人之所以會有很強的人格魅力,能夠影響和感動別人,就是因為他有一顆非常博大和積極的心。我們千萬不要隨意糟蹋自己。你要記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品牌。你的打扮、你的言談、你的行為,你做事情的方法和原則等等,都是對自己這個品牌的一次宣傳和定位,如果別人要和你打交道,就會看準你的牌子,你的標簽。
如果今天讓你掃地都掃得一塌糊塗,那麼下一次有更重要的事情我絕對不敢委任你。如果你不注意自己的儀表,總是邋裏邋遢,那我讓你去管理一個辦公室,你八成會管得一片狼藉。如果一個人講話都沒有條理,他所辦的事情,也會不成樣子。
我們都知道品牌有著象征意義,穿上它,能夠得到認同感,這就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征。那麼,當你走出來的時候,你給別人的感覺是什麼呢?
心念無常,此念生起,彼念消失;再起一念,前念又不複存在了,因此才說“觀心無常”。我們的心念就像山間的瀑布,看起來完整一片,但實際上,前一滴水還沒有落入深潭,第二滴又落出了,它們並不相關,不斷地處在變化之中。又比如我們看到頭上的燈,它似乎一直都亮著,但實際上,卻是在快速地閃爍著的。再比如電影中的奔馬,它似乎是在奔跑,事實卻是一幀一幀把靜的圖像假現成運動的。心理時間看上去是綿延的,而實際上卻處在無數個變化當中,這就是心念無常的原因。
心念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行為進而會改變我們的命運。所以我們起什麼樣的念頭,生活就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所以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怎樣起心動念,怎樣對待別人,怎樣行事做人,你的未來就會向著你所想的、所做的方向發展。
不管你現在的工作是否如意,問題在於你怎樣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怎樣理解生活。如果你沒有高遠的目標、沒有計劃,人生就會慢慢地陷落。我們要求人生要有規劃,要動好的念頭。所以我們說“觀心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