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年之約(1 / 2)

徐慎之剛剛問昌都巴,阿那含是什麼境界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機會譏諷昌都巴,實則他是明知故問,對於阿那含果他是了解的。

佛教是外邦教派,其修行法門與中土道教並不相同,道人行氣走的是任督二脈、十二正經,而僧人行氣走的三脈七輪。

三脈乃是中脈、左脈、右脈,而七輪則是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梵穴輪。

佛教修行法門除了行氣路線與中土道教不同外,修行境界與道教也不相同,他們將修行境界稱為“果位”,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重果位,其大致上與中土道門的大周天、陽神、致虛三個境界對應,雖然比道教要少一個境界,但他們起步修行卻較為艱難,要證得最基本的須陀洹果位,要比道士打通大周天還難。

在這三重果位之後還有阿羅漢,阿羅漢又分慧解脫阿羅漢和俱解脫阿羅漢,分別對應道門的地仙和天仙,再往上還有辟支佛、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應道門的玄仙、金仙、混元仙。

昌都巴已然證得阿那含果位,除非徐慎之現在步入致虛境界,否則就不可能與他一較高下。

雖然這個要求是完顏晟提出的,完顏晟不是修行中人,不明白隔著中間隔著兩個其修為的差距會有多大,但這也未嚐不是昌都巴事先授意於他。

如此一來,完顏晟非此道中人,可不受人爭議,而昌都巴也不用背上以強欺弱的罵名,昌都巴的城府不可謂不深。

見自己打的如意算盤被徐慎之當麵拆穿,昌都巴也不懊惱,從容地道:“老衲可選一名須陀洹果的弟子與道長鬥法。”

“隻是須陀洹果?”徐慎之側目打量著他。

昌都巴輕輕點頭。

徐慎之微微沉吟,他並沒有與這光頭爭勇鬥狠的心思,但對方一心想要複仇,倘若拒絕了他,他必然不會善罷甘休。

而昌都巴也清楚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提出以一名須陀洹果的弟子與他鬥法,雖然徐慎之目前隻有小周天的靈氣修為,比須陀洹要弱上許多,但他自忖身兼浮光掠影、大開碑手、不二刀法這三門曠世武學,即便是對上修為等同大周天的須陀洹果位的僧人,即便贏不了,也可以全勝而退。

況且,他並沒有要贏的心思,對方既然是來複仇的,倘若再贏他一次,勢必會令對方惱羞成怒,如此反而不美,倒不如在鬥法的時候故意放水,敗給他的弟子。

權衡利弊之後,徐慎之點了點頭,“貧道答應。”

“道長不忙答應,老衲還有一個條件。”昌都巴再次開口。

“什麼條件?”徐慎之心生疑惑。

“阿彌陀佛,當年林真人與老衲等人鬥法,有數萬人在場觀摩,如今道長與老衲的弟子鬥法,也需要有數萬人在旁觀摩。”昌都巴雙手合十,再唱一聲佛號。

徐慎之聞言眉頭大皺,沒有立刻答應他的條件。

昌都巴當年與林靈素鬥法敗陣,此事並不丟人,真正令他惱怒的是,當年的鬥法是道佛兩家之間的比拚。

當年昌都巴等十二人敗給林靈素,導致釋教威望一落千丈,萬千沙門弟子視昌都巴等參與鬥法之人為佛教罪人,真正令昌都巴耿耿於懷的是此事。

如今昌都巴卷土重來,既抱了一雪前恥,為自己正名的心思,同時也是為了光大佛教,因此他提出請萬民在旁觀摩合情合理。

但此事關係重大,關係道佛兩家的聲望和社會地位,其中一方落敗,所屬教派便會受到牽連,地位一落千丈。因此,徐慎之不敢冒然答應。

“倘若貧道不答應大師這個條件呢?”徐慎之歪頭打量著昌都巴。

“道長若是怯戰,老衲也不強人所難。”昌都巴的唇角上再次掛上了陰惻惻的笑容。

徐慎之眉頭再凝,昌都巴意有所指,其言下之意是,倘若自己不答應與其弟子鬥法,那麼他便會將此時宣揚出去。

徐慎之不在乎自己聲名如何,但此事若是經由昌都巴傳揚出去,勢必會影響道門聲望。

俗話說得好,寧打和尚不罵道士,在廣泛大眾的印象裏,和尚的脾氣要比道人好,有唾麵自幹的忍耐心,而道人脾氣通常不會太好,誰觸到了眉頭就會倒黴。

倘若昌都巴將此事添油加醋的傳播出去,隻說他提出鬥法,自己不敢應戰,世人就會信以為真,原因很簡單,自己的做法與常人所認為的道士行事風格有所不同。

此事關係到道門聲譽,徐慎之騎虎難下,沉吟片刻之後,道:“好,貧道依你所言,時間地點由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