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工地開工
初十午後,李正大車回到申州新宅,立即請來黃柏福祥商號的掌櫃等人,又派人召回李瑜張新,三年級學生也被召來旁聽。
李正在擴大會上講話:“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馬上就開春了,先把開春工作布置一下。首先,前幾天在鄉下考察一下,發現鄉下村莊裏土地莊稼缺肥嚴重,官府有必要幫助一下。”
“那怎麼幫?難不成我們都去鄉下拉大糞?”有人打趣。
“幫助村民推廣一種積肥增效的辦法,年前府君已經送到京城。咱們卻忙得忘記了,也沒有人提醒一下,看來還得向皇上要一個管家來。哈哈!開個玩笑!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種新式方法,先在全申州推廣,會後可以看一下說明。現在我們說工地的事。”李正沒有責備那個饒舌的小吏,他也自覺地緘口不言。
“正月十八開學在即,先說準備工作:一是招聘人手,分為幾項,修整臨時教室和宿舍飯堂廁所等的工人大約需要三十人;做飯的廚娘;教學區是單獨區域,為保證學生安全,要拉設圍牆,還要成立護校保安隊;這批人中廚娘保安員要招收知根知底的本地人,必須是本地鄉紳或州縣府官吏或當地裏正胥吏推薦擔保。修整教舍的工人在開學後可以轉到其它崗位。第二件事是天氣轉暖,已經沒有結冰了,工地可以開工了。包括教學大樓動工,圍牆和沿河小區的教師宿舍動工,還有山裏的工地和作坊,都要擴大生產規模,還是要招收人手。另外,經和申州明府李大人協商,南湖書院東邊那片山地被書院買下了,也需要整理,修建一下房舍。具體需求由李瑜張新安排。
“另外還有件重要的事,經測量計算,我決定在書院兩岸之間修建一座新式橋梁。”說著,拉開牆上幕布,一幅簡易示意圖露出來。“這裏是書院大門,這裏是大橋,橋兩岸和書院院牆之間各有一條大道,方便百姓過河。這座橋修建完畢,可以培養一批專業修橋隊伍,為以後修橋積累經驗。所需石料、木料、水泥、鋼筋河砂都已儲備完畢,工期預計四十天到六十天,爭取在預計之前完工。建橋人員明日一並招聘,幾項總計大約需五千人。三年級二年級學生除明日另有任務的一律到招工登記現場幫忙。”李正轉頭問:“幾位還有什麼補充?”
黃柏道:“修橋築路,利國利民,趁農閑雨季之前建一座大橋,這麼短時間,真能完成麼?”
“放心吧!我親自在工地指揮,肯定能行!”
“招收這麼多人,糧食蔬菜能不能跟上啊?”龔益問。
福祥號掌櫃立即站起來回答:“我們福祥商號連同申州幾十家商號已從江南調入大批糧食,從各地調入大量活羊肥豬,完全能夠支持兩個月的用度。我們再加大調糧力度,完全可以支撐到麥收。”
李正宣布:“下午開始全州通告,明天正式招聘工人!”
申州官吏那是齊動員啊!能不熱情麼?往年秋後年前都是拿雙腿攆著農戶要租賦稅,每天忙得腿都斷了。自從小郎君來了,一句話,出工抵債,全州百姓那是一個樂啊!能幹活就免除交糧交錢,還管飯!欠債抵除後還能拿到餘錢。這樣的好事打著燈籠沒處找啊!於是,欠債的自然要去工地,沒欠錢的央求著裏正胥吏也要去工地。一時間,這些小吏成了灸手可熱的關鍵。
老百姓得到實惠,小吏們忙前忙後組織人手,維持秩序也收入豐厚,年前結算,領到平均工資水平偏上,每人平均大約五貫錢。這可是不包括官府工資的額外收入啊!郡王爺說了,要是技術匠工多一些,整體工資高了,你們還能多拿一些。
年前的農戶餘債已經充抵完了,今年一定要注意多招收匠人,也好給自己增加些收入。還有就是找些可靠的親戚,能長期給郡王爺書院工作,那也是一個好差事不是!
正月十一,南湖書院大門處掛起“南湖書院二期工程招聘大會”紅色綢幅,無數彩旗迎風招展。
這次主要招蓋房子的和架橋的,所以用工很挑剔,隻招工匠和壯勞力,但還是招了三千多人進工地。還有更多人要來,隻好把他們弄到山溝砍樹、燒石灰、篩水泥。迫不及待的工人早就在打聽何時開工,通告鑼聲一響,終於鬆了口氣,爭先恐後的呼朋喚友往工地趕。但招聘現場挑挑揀揀,大多數人被分配到山裏幹活,把臨近幾個山溝搞得烏煙瘴氣,人人都灰土滿麵如同魔鬼。就這樣,還有人進來不了呢!一天十五文哪!髒點怕什麼!
看鄉民們為了避免灰塵,用紗布巾圍住口鼻,不由想起年前製作的口罩,數量不多,叫人拿出了一些,不料竟引起熱捧。李正幹脆建一個作坊,招了百十名女工,用紗布手工縫製。這事被來申州的李管事攬下來,租了個院子,專門製作這種一文錢一個的八層麻紗布口罩。其實,對於一天二十文來說,那個價錢不算什麼。何況,勤儉節約的鄉民洗洗涮涮還能反複使用。
用起口罩,自然還有手套,大大的外罩等勞動保護用品,不過,製作出來一些後,反應平常。問起原因,一是幹活的人就是要用手,帶手套不方便,再就是費錢,兩文錢很心疼人的,肉爛了可以再長,錢是不容易掙的;至於大褂子,那東西絆手絆腳不利索,耽誤王爺的事兒!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年前出現的簡陋的三指手套在工地沒有推廣,卻在遙遠的北方得到全麵普及,還有所升級。李正搞的是大拇指和食指分開,其它三指在一起的麻布手套,結果流傳到北方,被變異成五指手套,硝製好的柔軟獸皮縫製,還有光滑的綾綢作為襯裏,自然身價高貴。隨後出現的簡裝版被軍方采用,成為士兵的喜愛。這是李正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