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十六章 公務員培訓(1 / 2)

第二十六章 公務員培訓

二月底,李琛就要到光州上任去了,李正李孝恭帶人為他送行,李正借口納妾、澆築橋麵等理由多留了他個把月,這在後世新官上任是不可能的事。好在李琛原本就有皇上幫助孝正的叮囑,事先派先遣人馬去把光州府衙一些瑣碎事兒安排好,才對李正交待申州官任上的一些注意事項,李正根本沒聽進去,打定主意把這些交給黃柏,讓他放手大幹。司馬龔益屬於折衝軍府部隊,有一千人馬,不在此次調防範圍。這樣的折衝府在大唐有七八百所,大部分在北方防禦邊境。申州位於中原,這所折衝府是平定李建成之亂就地留下的,原在裁撤之列,現在李正來了,還搞了個學校,這就還得繼續留存下去,以策衛安全。李正要求原長史黃柏留下,李琛同意了,隻帶走了帳下七八個用順手的親兵小吏,對李正影響不大。李孝恭隨行從京城來的一班人馬也一部分直接交給黃柏根據品級在州府衙門安排職務,李正也不過問。另一部分被選擇李正根據能力安排進書院管理工作。

三十早上,李正一眾人等送李琛出發去光州,光州就是後世的潢川,在信陽東麵不遠,同去的隻有他自己的府內管家護衛等人,申州的一眾班底全部留給李正。

嶺南商隊也走了。李正要各個縣的主要領導來州府開會,黃柏立即派人通知。

溮河大橋基本建成,由於水泥需要養護段時間,還不能行人過車,河道疏浚也全部完成,但這部分民工都早安排好工作了,就在上遊800米處,早有工人清理好河床,那裏的一道攔河壩也在施工。

壩基設在書院最西端,那裏是書院的工坊區。精心設計的數個泄洪口既是導流渠,也是書院工坊的動力源。整個大壩長一千多米,爭取在汛期到來之前把導流渠修好。

石灰廠、水泥廠、煉鐵廠不停工,一直在儲備物資。由於通往鐵礦的道路暢通,有些險要地段還用水泥構築,路麵也是沙石填充得很平坦,所以礦石不會短缺。李正有試著加入其它礦石,試圖煉出合金來。但自己囫圇吞棗看看電腦裏的礦物學,實在沒時間細看,再說自己也不認識礦石啊!得趕緊把眼前事情處理,再重新學習地質課程,和學生一起研究礦石。那地條鋼就先繼續煉吧!

這天,各縣府衙頭頭都來了。州府各部門負責人也被叫來,李正自己的義陽王府的班底也從各個崗位趕來。他們很委屈,來申州跟著新晉王爺已是不情不願,來之後竟然被分配到各工地當起工頭來了,連什麼王府也沒有看見,隻是在南湖學校住宿,整體累得跟死狗一樣。還有人起了走走門路回京城的念頭。

京城裏來的軍器監、將作監的官員也被請來旁聽。什麼司馬、都尉、縣令、縣尉、縣丞、長史、主薄、監丞、醫丞、博士、學監,等等幾十近百人。

李正主持會議。見禮已畢李正道:諸位!我不知道申州是不是大唐最小的州,僅有羅山、鍾山、義陽三個縣;不知道我是不是管理範圍最小的州官。但我知道申州好啊!申州地處大唐中間位置,有山有水,產一半米產一半麵還產油。

既然皇上叫我來治理申州,我呢!從來沒有做過官。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建好申州還是要靠大家。皇上給我極大權利,讓申州就我說了算。我不敢獨專,還是和諸位商量商量。

年前我和商人們做了筆生意,搞了點小錢。大家都看不起商人,認為他們斤斤計較,滿身銅臭,有違孔孟聖人之道。這個觀點大家以後恐怕要轉變過來。想想發生災荒之時,是不是商人把糧食販運過去救命的?我們申州溮河大橋修起來,不也是靠商人長途送來本地沒有的東西!朝中那些權貴哪家沒有商號!所謂重士輕商,是自欺欺人,都是拉不開場麵的話。咱申州現在賬麵上人口是三萬餘戶十四萬餘人,地畝數量二十八萬畝。這也是原來交稅的依據。

一年之計在於春,把大家請來,就是規劃一下今年的工作,有幾件事要大家協助解決。一是州府出個告示,申州境內所有土地,維持現狀,禁止買賣;所有無地百姓自由開荒,按每丁三十畝計算,不得超出。經官府備案,新墾荒地三年內免一切稅賦,第四年第五年半稅,第六年正常交稅。大戶地主鄉紳不得再圈地擴大麵積;不僅不能增加,還要逐步減少,給六年時間,六年內,把各自的土地變賣出去,六年後再次核查,和百姓一樣,超出部分加租加稅,加到他自己放棄。官府按市價收購所有的閑餘土地。

第二件事是,本王從外地買來一些棉花種子,這是大唐所沒有的,棉花種子由各縣領回去試驗種植。種植方法本王會交待,種植棉花的農戶,當然給予補貼,棉花收成後,全部由本王購回處理。另外本王還購進一批優良稻種---占城稻。這些稻種也同樣發出去,據說產量是我們稻種的一倍多,大家領回去,找農戶種植,同樣有補貼,但收稻子後必須交上來,再統一分配。如果產量真有那麼好,這也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