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印製銀票
海外商隊正式組建,李正原意是取名“海外貿易公司”,被大家否決。李正理所當然成為會長,李正要當“董事長”,這個名稱也被否決,給取了個雷人的大名“總舵主”。理由是海商要有船,船上要有舵,掌舵當然要有舵主了,王爺是發起人,又要指點貿易方向,不叫舵主叫什麼?
王爺注入資金也是最大的一份,五姓七望各出一百五十萬貫,南湖商貿單獨出三百萬貫,其它各大世家商號六十餘家一共出二千餘萬貫。商隊總資產達恐怖的三千五百萬,是大唐年收入的近三倍多。李世民不緊張才怪因此調來易州刺史劉弘基前來監守,這也是李正托秦瓊上奏請求的。
貞觀元年,義安王李孝常與監門將軍長孫安業等人因密謀反叛,李孝常被處死,長孫安業被貶。劉弘基因與李孝常有交往,也遭到牽連,被免官除名。貞觀三年,劉弘基被起用,出任易州刺史,已經是邊緣化了。貞觀九年,劉弘基改封夔國公,並世襲朗州刺史。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遼東,再次起用劉弘基,任命他為前軍大總管。劉弘基在駐蹕山作戰有功,五年後,唐高宗將劉弘基的食邑加封至一千一百戶。劉弘基病逝,終年六十九歲。唐高宗廢朝三日,追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並州都督,賜諡為襄,並將他陪葬昭陵。可見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不減。
現在劉弘基被提前重用,也算是李正這個小蝴蝶扇動的效應吧?
海外商隊成立了,又一件大事被提到迫切解決地步,那就是李正原先建議過的——銀票。
商號客戶往來增多,交易量增大,結算就顯得麻煩了。首先是大額交易,銅錢是不行了!太重,體積又大,黃金白銀也同樣不方便,需要大量護衛來往護送,這樣情況下,商號間流通的銀票就自然水到渠成。
李正的遠見就顯露出來,這次有分量的當家人過來就是要商量出一個具體章程。在李觀主持下,大家立即就銀票的各個方麵細節進行討論,最後製定諸多章程。再由各家拿出資金投資銀票已不現實,由於目前海外商隊的資金富餘,分出一千五百萬貫作為銀號注冊資金。銀號叫正通銀號,以李正提議得名。正通銀號屬於海外商隊,所有海外商隊股東同時是正通銀號股東,各家份額比例相同。海外商隊資金為兩千萬貫,獨立核算;正通銀號一千五百萬也是獨立資金。
總部設在長安,各州府設立分部,印製統一票據和流通銀票。票麵用大寫和新記數法印刷,還加有新式幾種梵文數字符號。由李正王爺提供最新防偽紙張和油墨,由大股東派人學習使用和辨別技術。
舉例說,長安商人要到申州買玻璃製品,把銅錢存入長安正通銀號,攜銀號開具的存錢票據或直接發出的銀票,到申州來付賬。申州商人拿著這張票據可以到揚州正通銀號直接取錢,存單業務裏當然各家預留暗記和預置簽名必不可少,每一步流轉都登記在案,以備後查。至於銀票,則當麵付出相應錢票,不記名、不掛失。銀號暫不開通其它業務,隻是彙兌。六月二十申州方麵必須把票據銀票印製完畢。貞觀七年七月初一正式開通。
這種票據隻適用加盟正通集團的商戶,對外圍商戶暫不開放。
大家議定手續費為千分之五,這和請鏢局護衛便宜哪去了!
李正作繭自縛,又給自己找了個差事。頭痛不已。兩個月不到,如何完成任務。
掌櫃們還有一件大事要和李正商量,就是製鹽技術。秦瓊回京報告皇上,世家們馬上就串聯起來,來和李正談利益分配來了,工部戶部也同時派人來談判。李正隻是說,技術是成熟了,隻要投產,那就是鹽山,完全不用擔心,我的技術不多要,兩成純利,其餘你們商量,商量好直接請皇上批準,再來談技術和其它。
晚上在書房寫寫畫畫,搞到半夜。第二天就找張新去了。
印銀票的模具李正設計為銅版鑄模。一張抄紙簾經李正改成後世大八開大小,可印八張。六十四開大小稍長。設計為四周青藤圖案,中間上麵是正通銀號,當錢一百貫,四角上有花體阿拉伯數字一百字樣,有防偽圖案,用極細線條構成的一條大海船圖案,中間大寫一百貫壓在巨大的阿拉伯數字一百上青藤外側空白處是密密麻麻的小細點。背麵也印著一艘和正麵一模一樣的大海船,但占據整個背麵,四角有阿拉伯數字一百,貞觀七年字樣空白處也是細小花紋,還有羅馬數字在容易忽略的角落裏。
還有一千貫、五百貫、五十貫、共四種。樣式大同小異。
倒模後三版各鑄造二十四套,套色太麻煩,李正就分兩麵多次印刷。紅、藍、綠三色。每一張銀票正麵三色和背麵三色錯開,就是撕下任何一小片銀票,正反兩麵顏色絕不相同。搞不成編號,是李正最大遺憾。那個機械編號機也不是太難,隻是時間太緊,下一版再說吧!
幾經修改,模具差強人意出來了,金黃色的鑄銅版很重,單色試驗版拿出來細看,很不錯,這是工匠們在放大鏡下一刀一刀改刻出來的。
同樣的模具製作每八個一組,正好一個八開版麵。三組銅版上都把不刷色的部分銼去。防止串色。每一張紙要印刷六次,正反各三次。真麻煩!沒有塑料啊!不然李正還想搞個大滾筒印刷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