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公主賣書
六月初五,南湖書院教學樓啟用。
一層由東西走廊分隔南北兩部分,迎著大門是大樓梯,東西走廊兩頭還有小樓梯。大門兩側南麵向陽麵各有三間教室,走廊北側西頭除去樓梯也有兩間教室一間儲物室,東側是教師辦公區和一間校醫室。很經典的布局!
二樓和一樓格局相同;三樓是教研區和庫房、會議室什麼的,由一條鋼鐵棧橋和另一座小樓相連,這座小樓是實驗樓,隻有教研班的人才能有權使用,所以,鐵棧橋兩端經常鎖著。
李正用千鈞一發這個詞語和曹衝稱象的典故誘導學生們,怎樣製作一個儀器,可以測定拉力,換一種方式可以做出超大的稱量工具。結果,馬周等人在工廠蹲點幾個下午和工匠商量著改進,竟然真的搞出了拉力計,全鋼製作,表體箱子二尺見方,內裝一個小指粗細彈簧,帶動一根指針,至於準確度有待商榷。兩天後,基於拉力計的原理,地磅圖紙搞出來了,交給李正批準製造。李正一看,不錯,四個角懸掛裝置用彈簧連接,由一個長長的鋼梁連接到旁邊的讀表裝置上,就是一個個杠杆的組合運用啊!和後世的磅沒有什麼區別了,大筆一揮,批準!
拉絲機在李正指導一下後,外端出口處加了一個小裝置,一個夾子,還是由水力驅動,很小的夾子夾住鋼筋頭後,夾子飛快旋轉,帶著鋼筋由出口飆出,地輥一直轉動,把鋼筋運到更遠的地方。這樣,鋼筋出來就有些紋路,是那個夾子留下的。這就是螺紋鋼,工匠和學生不理解,問,李正就再次提到摩擦力。有了拉絲機,結合凸輪,鐵釘製釘機就水到渠成。盡管次品多,咱還在試驗階段好不?
細鐵絲就不能使用‘夾子’了,由於動力不均,鐵絲出口處的鐵絲時遠時近,就雜亂無序,為了不讓鐵絲亂七八糟的,工匠製出一個裝置,叫李正歎為觀止:一個大大的陶瓷螺旋體,鐵絲順著超大的‘螺旋磁壺’上的溝槽旋轉著把逐漸由紅變暗的鐵絲很規則的擺放整齊。這不是盤圓嗎?李正驚歎不已。
既然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無窮,解決了彈簧和螺絲問題後,李正公布些新課題。首個課題是軸承,這次直接畫出圖形征求解決方案。十天後,收到成效。有兩個鐵匠現在叫鋼鐵廠工人大師傅搞出樣品:一個是較大的滾軸軸承,一個是小些的滾珠軸承。李正感歎,還是工業有了基礎才有發展啊!啥也不說了!除了獎勵銀錢、晉級優先外,在了解製作思路後,當即建立新的軸承專業工廠。既然大唐工匠心智不可測量,李正幹脆釋放一批超前技術和實物三維圖型。鍾表的原理和模型、小孔成像原理和木板箱模型、擠壓高溫膨化機原理和木製模型、榨油機和稻穀脫皮機、磨麵機圖紙和模型...等等。都是些以水能為動力的低速機器。
還有一個自行車,並有圖形和模型,是一個木匠在李正指點下用竹木製作的一比一大小模型。當然了,花盤好說,後麵的牙輪就難了,那裏麵的差速器就不用想了。路麵這麼好,每天還要步行很多路,李正很懷念自行車,這個代步工具是必須有的,不然對不起穿越一場。
今天學校廣場搞個馬拉銅球試驗,明天教學樓搞個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試驗,不僅把學生娃折騰得迷三道四,連帶著把京城來的高幹子弟也迷惑得如醉如癡。
長樂公主編撰的新書印出來了。書名叫《南湖的夏天——故事100篇》,16大開精裝彩印插圖版共258頁,署名李麗質、李德賢合著,李孝正作序,印刷2000本,每本售價999文。書中除了李正講述的故事外,又收集整理一些逸聞趣事,經李正審查後,剔除一些不適宜篇章,添加一些成語故事,湊夠100篇,這樣,一本麵向貴族中低年級小青年的健康消閑讀物就問世了。書店門口的推介是這樣介紹的:本店六月十日隆重推出由大唐長公主、清河公主親自執筆,義陽王親自作序的新書,《南湖的夏天——故事100篇》,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珍版收藏、數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