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四十二章 改你的年號怎麼樣(1 / 2)

第四十二章 改你的年號怎麼樣

李正介紹地圖和地球儀,那一部分有什麼好東西,有什麼好的物產,把當地人口、生產力水平、發展情況一一道來,聽得李二兩眼放光。

李正則用長竹竿指著地圖說,這裏這裏還有這裏,必須變為大唐領土,這裏這裏這裏則必須是大唐屬國,大唐要永久駐軍。

李世民搖晃著李正肩膀急切地說:“孝正!你要什麼?你需要什麼?為兄都可以給你!你說呀!”

“眼下的麻煩還沒有解決吧!不過你那根本不是問題。世家的事好解決,突厥的事也好解決,要有長期規劃,也要有中期近期規劃。遠期規劃,定個百年大計,要達到什麼樣?當然,還要根據社會發展不斷調整。中期規劃,定個五十年,三十年,比如現在大唐人口達到多少?國庫錢糧達到多少?百姓家裏達到什麼目標?近期規劃就定五年吧!第一個五年規劃要達到什麼目標?第二個五年規劃要達到什麼目標?”

見李正岔開問話,還一語中的說出自己心中症結,李世民興奮地說:“是該好好策劃一番!眼下孝正可知為兄頭疼的是什麼?”

“哈哈!一是國庫銀錢短缺,不足以支持高昌之戰,更別提即將開始的高句麗之戰了;二是世家尾大不掉,許多政令難以推行?別的也有,都是小事,不提也罷!”李正裝神弄鬼右手大指在其餘幾指上快速流連一番道。

“王弟師傅是哪一位啊!實在是高才啊!”李二驚喜萬分。

“師叔祖說他的師門是道門,也是李氏聖人《道德經》李耳李伯陽。”李正說。

李世民肅然起敬,又是一揖:“還請孝正教我!”

李正大馬金刀地坐著當之無愧的受了這一禮,“皇兄,小弟以道門傳人身份受你一禮,自然要行子牙之義。”見幾人懵逼不解,解釋說,“當年文王渭水磻溪訪子牙時,子牙正在直鉤垂釣,即是薑子牙釣魚願者上鉤的由來!”李正嘴角抽了抽,成語這個詞還沒有出現呐!

“那太公試看文王誠意,上車後叫文王親自拉車,文王是個實在人,山路上真的拉了808步,累得不行就停下了。太公哈哈大笑,‘姬昌拉我808步,我就護佑你的子孫808年吧!’文王頓時鬱悶不已。”

李二就疑惑了:“那些民間傳說難道是真的?孝正!你真的真的仙古之事?那周公之書也是有的了?”

李正醒悟過來,當然故作深沉,說:“天下經秦始皇焚書坑儒,天下書典十去八九,再經董廣川(董仲舒,廣川人,尊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次十去八九,流傳下來的當然鳳毛麟角,先古記載不連貫是必然的了。”

李世民壓抑著心底的衝動,問;“太公又是如何保得周朝這麼久的?”秦瓊李孝恭也是一臉敬慕的聽著講古。

納尼?你不知道那些傳說故事?司馬遷的記載你也不知道?李正愣了好久才知道那些都是後來的杜撰,根據仿真的傳聞杜撰故事。隻得給老李‘科普’,幾人卻如聽仙界紀實一般崇仰。

“其實,太公活了139歲,先後輔佐了文武成康四位周王,死在康王6年,康王姬釗按他遺命把他棺槨懸於洛邑大殿之上,那姬釗的祖母邑薑是太公之女,當然對外祖親近,立下王誓祖訓,任何時候不得移動。平王東遷後,周朝氣數已去大半,對各地諸侯已無力控製。從那時起,就是春秋時代。春秋時代大約有三百年,曆史就到了戰國時期。

相傳周赧王登基之時,已經不記得祖上輝煌了,見太公棺槨依然懸掛在大殿之上,就問大臣,這是什麼東西,大臣答,是開國太師棺槨,周王就問,這麼久,怎麼不會臭呢?於是,臭味就出來了。周王就大喊大叫,哎呀!真臭了,快走,馬上就炸了!正說話間,棺槨嘭的一聲,炸裂開了。然而,大殿卻沒有任何棺槨碎片,棺槨消失了,隨即天下分裂成十八列國。後人說那是太公十八根肋骨造就的。這也應了808年的話。隻是傳說罷了!不足為信!”

“隻是不準確的考證罷了,周朝前後存在890年左右,最後的周王時期,天下已是分崩離析,秦孝公已經變法成功,七國爭霸,逐鹿天下,再往後,強秦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李正隻當是玩笑般口若懸河的賣弄曆史知識,室內幾人卻是臉色凝重。李正被幾人表情嚇了一跳,頓口不語。

李二沉思良久,鄭重地說:“孝正,那些古事果然是有來路的!那個磻溪確實有,以往朕還真的去看過。除太史公《史記》之外,秦之前的記載,僅限於《春秋》、《左傳》,為兄知道你有辦法,希望你能擔起還原那段曆史的大任... ...”

話沒說完,李正連忙擺手,“不行!不行!我哪有功夫去搞那些瑣事!你手下有的是人搞那些事!”

“不是!王弟!為兄是要你把周朝前後的事,把道家淵源傳承,用白話敘述記錄,給大唐平民看的。就和那《西遊記》相似的傳奇一樣!”

這樣啊!這不是《封神演義》嗎?那也夠忙的!初唐時的史書和史官對先秦曆史現在根本就沒有考證,隻是憑史書的帝王紀年那麼混亂的記錄著。空間硬盤中馮夢龍的《東周列國誌》有一百多回,蔡東藩的《前漢通俗演義》、《後漢通俗演義》 、《兩晉通俗演義》、《南北史通俗演義》也是各一百回,還有明鍾惺編輯、馮夢龍校《夏商合傳》,還有之前的《上古秘史》,東算西算近千回的工作量,不是年兒半載能搞定的。雖說結合《二十四史》、《資治通鑒》,還有《永樂大典》、《太平廣記》等互相印證,很有搞頭,但這不是自己本意,還是工業立國,強大自己才是王道,決不能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