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長安風雲 第五十六章 盛世大婚(1 / 2)

第五十六章 盛世大婚

十五這天,萬裏無雲,是個難得的好晴天。

中午在家祠裏祭拜一番。也是做做樣子,自己老子在千年之後在土裏睡得安安穩穩地,自己卻對著個木牌拜鬼,想想就想笑。下午等天一黑早早吃飯叫家仆把準備的各色燈籠掛出去。自己和郭細君在院子裏擺弄著。

整個長安剛從那個聲韻風暴中清醒過來,立即又投入到元宵燈會旋風中去。家家戶戶門前掛滿燈籠,各式各樣,眼花繚亂。等李正師徒弄好地上的一堆零碎,外麵已是一片燈的海洋。下人們早已等急了!外麵街坊鄰居站滿街道,十幾個坊百姓的都來到府前,等著看義陽王府的煙花呢!

李正連忙叫細君等人指揮搬運煙花,一溜排在府門前。隨著六朵五彩斑斕的焰花盛開,李府院中冉冉升起一盞巨大的孔明燈。孔明燈相當床麵大小,下麵掛一個同樣大小的走馬燈,走馬燈是貼著月兒等一般女人的剪紙,剪的是騎馬拿刀的一隊人物,剪紙分兩層反向轉動,形成激烈拚殺的效果。兩個燈用各自的蠟燭驅動。這樣就大大增加孔明燈的負重。下麵有一細繩連著,防止被風吹走,引起火災。此燈一出,誰與爭鋒!

整個東西通化大街,還有永嘉坊和安興坊之間的陌道,人流最多。看煙花的,看孔明燈的,還有女子專門來看看能不能邂逅李孝正王爺,演繹一曲公子小姐佳話的。

看遍了各式彩燈,已是接近半夜,大部分燈已油枯燈滅,唯有李府孔明燈還懸在空中,和中天圓月交相輝映。李正正要安歇,準備好好安慰安慰月兒柳兒。下人來報:王爺,大門外有許多學子等候,請王爺去應和答詩。

李正頭大。又不能得罪這些所謂士子。唉!出名的苦惱特大啊!叫二女等著,披衣出門。

府門外站著有數百人,在那裏議論紛紛。中間有許多女子,也是一臉期盼。十五的月亮,圓圓滿滿,地上纖毫畢現。見李正施施然出來,有士子代表見禮:王爺!我等有禮!打擾王爺安歇了!值此月夜,我等想請王爺賜句一首,共賞明月。

李正看看眾人,抬頭看看月亮,清理下嗓子:嗯哪!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念完,抱抱拳,關門睡覺去了。孔明燈也慢慢落下來。

有才,王爺太有才了!

這幾句詩詞是在講述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有料,大大的有料。

門外一班人呆立一會兒,立馬亂了套。有人嚷嚷著找紙筆,有人嗬斥小童沒眼色,不知道準備紙筆。當然,也有人有備而來,直接在月光下潑墨揮毫。

更有些深閨小姐感歎起自己的感情寄托,直接哭出聲來,又在丫鬟們勸說著回家,小姐還不要不要的,一時好不熱鬧。

當人們發現即使背下那本《聲韻初步》也寫不出什麼不朽名篇時,李正王爺的’人約黃昏後’橫空出世,給那些鼻孔朝上的讀書人一記棒喝。

清新如口語的小詩,朗朗上口,述說著一段淒美曲折的感情經曆。經現場目擊者說,孝正王爺隻是看看眾人,又看看天上月亮,就出口成章,一氣嗬成。別說七步成詩了,王爺一步也沒走啊!沒有斟詞酌句,沒有大喘氣,那詩句渾然天成,仿佛就在那裏放著隨手拈來一般。

這些詩外趣事,引起長安眾詩人深刻反省。詩到底該怎麼寫?是注重詞韻用典,還是大眾口語化,爭論不休。當人們重讀《聲韻初步》,忽然就有了種全新的感覺,似乎又有新的體會。王爺在前麵的功夫在詩外的提示,被眾人故意略去了,這就是當前長安眾人思想,不提!

而此時的義陽王正對二女耐心安慰,月兒自然對王妃位置高興,可柳兒是丫角長成的小姐妹啊!她心裏肯定不好受!二人就對柳兒安慰,柳兒微笑道;“王爺是天下人的王爺,不是哪個人能獨有的,柳兒明白,柳兒為姐姐高興。皇上能允許王爺娶民間女子已是格外恩賜,柳兒福薄,能做嬪待在王爺身邊已是感激不盡,即使做個粗使丫鬟也心滿意足了。”

李正知道二女一顆心係在自己身上,自己對二女心思很是鬱悶,眼見花季少艾,和自己女兒大不了幾歲,罪惡感叫他束手束腳,擔心一旦懷孕對尚未成熟身心造成巨大傷害。哪有什麼愛?就是臨時泄欲而已。但還是擔心假如要十六七歲生孩子,難產夭折概率很大,所以,在申州時隻是偶爾和月兒襄王會神女一下,柳兒雖然已經納妾入門,李正卻說年紀太小,還沒有上手,叫她幽怨不已。

李正見婚期將近,又終於哄得二女大被同眠,為補償二女,格外賣力,胡亂荒唐,不再擔心二人年紀問題,專心努力耕耘播種。

正月十八,李正李孝正義陽王府。

李正早早被月兒催著起來。禮部、皇宮、宗人府、宗正寺和李琛李孝恭府上來的人七手八腳把李正化妝成日本那種白麵臉。又惡搞的擦上血樣的腮紅,幸好還戴著宮帽,不然頂著個陰陽頭出去還不把人笑死!宮帽鬢腳掛兩朵珠花,帽子上還插兩根野雞毛,真是搞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