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齊魯燕趙的民工築路大隊完成到達四平的水泥大道後,折轉回遼城按計劃準備向東修築安東--平壤--漢州--熊津--金城--釜山的主幹道。
李正在半島地圖上標出鐵礦、煤礦等一批礦藏後,提醒老崔不要破壞森林資源後,就去準備離開新羅的事宜去了。他不擔心老崔會忘記自己那份技術幹股,褚遂良手下的人會提醒他們的,唐王府的利益隻比朝廷利益稍小,有的地方還比朝廷分成多一些。
八月初五,正是秋高氣爽之際,李正率三十餘條大船,從釜山啟程,直奔近在咫尺的對馬島。
對馬島是位於朝鮮海峽東端的一個島嶼。對馬島距離朝鮮半島大約有50公裏,在晴天的時候可以從對馬高台上看見釜山。由上下兩島及附近小島組成,南北長約80公裏,東西寬15公裏。麵積697.7平方公裏。多山,下島最高點649米。島上全是森林。後世島上少量農業以旱田為主。漁業頗盛,有珍珠養殖業。
如今的對馬島還沒有明確的歸屬,島上隻有兩個小部落,不到三百戶的土著,幾乎都是漁民,隻有南島天立山山腳下的小部落有幾十頃地,種著些亂七八糟的作物。李正把船隊停在海上,隻是派三支總共兩百餘人的小隊伍乘小船上岸。三天後,一隻小船返回船隊,邀請唐王上岸。
唐王李正帶著一隊考察隊登上對馬島。海邊叢林裏一處土著住居點,看來土著們很懶,或者不會搭建房屋,依然是山洞穴居。山洞前大片空地上掛架上曬的是魚幹和野獸肉幹,天然山洞很大,李正沒有興趣進去。不過,李正聞到林地空氣中有濃鬱的血腥味,他沒有說破,隻是微笑地看著帶隊上岸的唐軍校尉。那校尉一見唐王那深不可測的微笑,就心虛了,撲通跪倒在李正麵前:“稟唐王,在下本該把俘虜送到中原礦山作工的,可那些土著太固執太囂張,用弓箭傷了我的兩個弟兄,在下忍不住,就殺了人!在下被情緒衝昏了腦袋,耽誤的王爺大計,請王爺責罰!”
李正問:“殺了就殺了罷!你叫什麼名字?那裏人?”
“在下楊辰,河間人。”叫楊辰的校尉回答。
李正看了他一會兒,回頭對駱賓王說:“給他記一功!”
又對褚遂良說:“通知參謀部給他升職!就叫他作為下一站開路先鋒!”
隨後發布一係列命令:在島上高處顯眼處勒石標記此處為大唐領土,不容侵犯!上書朝廷,建議把對馬島劃歸新羅道釜山府管轄,單列對馬縣;建議移民500戶;調一支二十人小隊駐守,等候後續的人馬前來接收;從大船上卸下一些糧食食鹽武器彈藥作物種子耕種農具等物資,駐軍以墾代守,自給自足,等候換防;島上以漁業為主,不必像濟州島那樣過度開發... ...交待一番注意事項,留下一疊開發建議書後,船隊繼續北上,直奔北海道。
現在的日本正處於飛鳥時代,第34代舒明天皇在位。在聖德太子的輔佐下,前一朝第33代推古女天皇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她大力加強皇權,限製大貴族勢力,先後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一是首先是加強了對佛教的支持;二是仿照中原大陸皇朝建立了一種新的官製--冠位十二階製(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等十二階);三是加強對中國的學習和聯係,試圖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四是在推古天皇的大力支持下,聖德太子依據中國儒、佛、法各家思想指定了《十七條憲法》,這《十七條憲法》成為日本最早的管理國家的道德守則。
600年推古女皇首次遣使通隋,又據《日本書紀》記載,607年聖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這一時期日本改變過去向中國朝廷或居高臨下或請封、朝貢的態度,采取對等的立場。使者小野妹子第一次使隋時遞交的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封國書雖引起隋煬帝的不悅,但608年小野歸國時,隋朝還是遣裴世清出使日本。當年9月,裴世清回國時,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這次帶來的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可笑小日本在僅僅派來八個遣隋使學習7年中原文化後就想和大陸皇朝分庭抗禮。既反映了外交上追求對等,也反映了太子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強烈願望。細說起來,還是狂妄心態基因作怪,一致流傳千年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