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曆858年3月20,長安各大報紙增發號外,大唐南山書院下屬海外商隊技術人員在倭國失蹤,倭國為強奪南山書院機密技術,用低劣流氓手段恐嚇、綁架大唐駐外人員,實在是無恥之極。為了大唐公民在境外的安全自由行動不受威脅傷害,大唐朝廷決定今日起對倭國宣戰。
報紙再次播發唐王前年的那句名句:大唐百姓,即使販夫走卒到了外邦,必須受到尊崇;因為,他身後有千百萬大唐軍隊。
號外刊登了皇上的聖旨全文。同時刊登唐王戰爭動員令:大唐現在多線作戰,急需擴充十萬名軍隊士兵,目標就在倭國。希望各地青壯年踴躍報名,接受國家檢選。後麵是報名辦法和條件要求。
一事未平,一事又起,這次是個好事!琉球國王通過海外商隊的電台報告說,舉國同意歸屬大唐,並入大唐版圖。國王允泰和王太子正請求入京定居。消息一出,朝堂嘩然!唐王一句戲言竟然奪人之國。
隨即,報紙開始對琉球王國進行深入挖掘爆料。
此琉球國,非彼琉求國。
琉球王國是位於倭國南部,稱之為夷洲的琉求島以北的許許多多島嶼國家。麵積4500平方千米。人口80餘萬。
而琉求島,在曆史上稱謂繁多,在《尚書.禹貢篇》中稱為“島夷”;《史紀.秦始皇本紀》中稱為“瀛洲”;《前漢書.地理誌》中稱為“東鯷”;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東鯷”為北台灣,“夷州”為中台灣,“澶州”為南台灣;《三國誌》中, 稱之為“夷洲”、“琉求”。
中原第一次遠征台灣發生在秦曆452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水軍一萬到達被他們稱為“夷洲”的台灣,這是曆史上有書為證的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的聯係。他們的台灣之行曆時一年,最後因為疾病流行,水土不服,官兵死傷十之八九,最後則帶著數千名台灣居民回到大陸。事實上,這類軍事遠征是中原朝廷確立和鞏固統治範圍的正常管理行為。帶回來的台灣人,介紹了許多台灣的情況。
隋代大業3年秦曆829年,中原朝廷先後派出羽騎尉朱寬、海師何蠻等人兩次前往被稱為“流求”的台灣,因語言不通,第一次帶回一名台灣人,第二次帶回一些布甲。大業6年(秦曆832年),隋煬帝又派出武賁郎將陳稜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萬餘人,從廣東義安(潮州)起航,前往台灣,當地人以為這是中原的商船,受到琉求到居民熱情歡迎,並與之經商貿易。隻是陳稜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並帶了數千名當地居民返回大陸。在琉求中部地區的某個地方,有一條街名叫“陳稜街”,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將領的。
大唐在把琉球國由藩屬國變成歸屬國之時,應該考慮對琉求夷洲的實際控製。
這邊詳細介紹琉求和琉球的曆史淵源,地理周邊;那邊在大張旗鼓地選拔士兵,十萬軍兵三天裏就在長安及附近周邊招收完畢。大唐是個尚武國度,光長安的遊俠兒,也就是那些所謂習武俠客、江湖人士,街頭混混之流就高達數萬人。他們空有一身武力,報效國家無門,自從虯髯客離世修行,張拂塵嫁給李靖,三俠散離,江湖已是群龍無首。經常出入街市,說是行俠仗義,實則任性而為,時常酗酒鬧事。此時唐王號令一出,這些人看到‘轉正’的希望,踴躍報名參軍。
唐王令,關中和長安地區隻招收四萬名士兵,抽調左右衛禦林軍兩萬人作為骨幹,南山書院保安隊一千人,洛陽征召的兩萬人,齊魯招收兩萬人,共計八萬一千人,組建海外第二軍團,立即分別奔赴新羅集訓。同時召集大唐水軍一萬人協助訓練,征召戰船一千艘;新羅道征召一萬人,還有新歸附的急於獻上投名狀的琉球軍五千人,由李前威的海外艦隊負責訓練;以及北海道除留守五千人的其餘的程咬金所部一萬人。合計十一萬六千人,號稱二十萬大軍急赴前線。
卻說丁老六在津山把包養的外宅小情人家的家資細軟打包帶走,家產什麼的還未來得及變賣,東窗事發,連夜帶情婦返回大營。營帳主官一見丁老六回來,訓斥一頓,把一對野鴛鴦連夜押送上船,送往新羅。得知情婦的家人還在奔向大營路上,急派小隊護衛半路截殺,毀屍滅跡。
前方練兵備戰正忙,四月二十六早六點,李正帶著張新、李瑜三人悄悄地乘坐蒸汽火車從新安集出發了。火車隻帶四節車廂,其中一節是唐王臥鋪書房專用車廂,還有一節餐車,上麵坐的都是書院弟子和參與鐵路建設的技術人員二百多人。經長安東站沒停,直接向東,駛上新灞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