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停靠在書院後山的汽艇上卸下無數物資和木桶。一些植物和種子樹苗被送進植物研究所,交給賈大南擺弄。更多的木桶被拉進化工研究所。那是李正用盈厭鼎複製出來的天然野生原生態橡膠乳液啊!
在橡膠發展史上,從天然橡膠到合成橡膠製出成品,經曆過無數艱辛的試驗。從最初的擦字橡皮,到防水布,雨靴,最後到發現橡膠硫化技術,經曆了幾十個春秋。
李正帶著弟子和一群老道開始重複這個過程,準備在幾天時間裏走過前人幾十年走過的曆程,一起見證硫化橡膠完成的曆史性的偉大時刻。這個過程和之前老道們搞的靴子水鞋過程差不多,配料也就是樹脂的改變而已。觀摩的學生在玻璃外看著李正和幾個弟子操作。
原料逐步加入試驗小坩堝,在火焰上融化,製出具有延展性的軟膠液體。把準備好的布靴直接浸入橡膠液體裏,盡快拿出來,噴上一種混合的氧化金屬物液體,縮短硫化時間。那欲滴的黏涎樣膠液立即固定在鞋底四周。
又拿出準備好的腳模,上麵蒙上薄紗布,腳模較大,就是水靴模具,這是第二步計劃,準備完成第一步後視效果如何,決定是否進行第二步試驗。既然第一步完成了,水靴當然得試驗。在腳模外麵塗抹刷上滾燙的膠液,趁著溫度未退,操作員用兩塊木製模具緊力合在腳模外麵,稍待一會兒,拿下外麵木模,一隻褐色的水靴出現在眾人眼前。
用一塊加厚平紋布刷上膠液,再噴上混合固化液,那是混合硫磺溶液的混合物。立竿見影,流淌的黏涎樣的膠液固定在帆布上,經過滾筒壓製,使它們的結合力更緊密一些,一塊很厚實的防水雨布就出來了,摸上去很柔軟,隻是光潔度稍差。
新試驗品還是熱的,李正就迫不及待地放入水中進行滲漏試驗,還叫人記錄時間。
重頭戲來了:李正叫人搬來一個特製的鐵製車輪來,鐵輪轂上帶有一個淺槽,這邊用厚棉麻布條從膠鍋裏浸入,雙麵著膠,那頭固定在鐵輪轂中間,然後轉動輪轂,兩麵帶膠的布條就一圈圈纏繞在輪轂槽裏。李正指揮說:“纏緊些!纏緊些!不要留縫隙!”
布條逐漸隆起,超過輪轂鐵槽,李正說,可以了。一個簡易的實心輪胎就這樣問世了!效果肯定不行,重壓下走不了多遠,橡膠部分就會和鐵輪轂分離,但李正堅信,思路正確,隻是工藝問題。充氣輪胎現在已經有了製造基礎,隻有等大唐技工把橡膠玩熟練了,再改進吧。民國初期,從德國進口的大炮的輪轂上,就是這種實心輪胎,隻是,不知道工藝方法如何搞得?那玩意兒也是落後產品,後來哪裏有那種技術的記載?
為了增加摩擦力,印花鋼模在實心輪胎上旋轉著壓上花紋,又怕粘連模具,中間還撒上滑石粉。
滑石粉的作用顯現出來了,在一根大拇指粗細的鋼管上褪下一段一米長的橡皮筋,鋼管裏不斷噴出滑石粉粉末,防止橡皮筋粘連。冷卻後,李正摸著裏外光滑的橡皮管,內心激動啊!哥又搞出玩具啦!這不是做彈弓必備用具嗎?有了粗的,將來就有細的,做氣門芯上的雞腸帶,不是很好嗎?有了這種粗的,將來會有更粗的,解決接頭問題,把它連接成一個圓環形,不就是輪胎內胎嗎?
返過來再看那雙世上獨一無二的膠靴,已經在水中浸泡了四十分鍾,裏麵幹燥,所填充的衛生紙毫無潮濕。李正還在發傻,這就是水鞋?這就成了?除了賣相較差外,還真沒有毛病。
完成試驗目標後,李正出了玻璃房,為大家講授橡膠發展遠景課程。並拿出一塊橡膠輪胎碎片,結合著講述。這塊碎片就被研究所奉為至寶,至於來曆,誰都沒有問。
加入炭黑,對橡膠有補強作用,可以加大車輪行駛裏程。加入苯胺、醛胺類有機促進劑,可以縮短硫化時間。加入... ...
關於輪胎發展方向,李正說:目前大唐車輛劇增,道路發展速度加快,而傳統的車輛還停留在馬車時代。這遠遠跟不上時代發展需要。機器車輛也可以上路,但車輛本身自重太大,鐵輪對道路傷害巨大。關鍵點就在於輪胎發展,輪胎發展的原料主要是橡膠,橡膠產於新大陸,現在已經有了樣品。我們書院的科研方向應該向輪胎研究側重一點。剛才的實驗隻是拋磚引玉,輪胎的成果決不是這樣的。實心輪胎隻是一個過渡品。將來的發展終極目標應該是空心充氣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