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離開後。任遠將寄來的鉛筆和紙,以及粉筆和疊疊舊報紙等,從包裹裏頭一樣樣拿出來。
這些,都是任遠的那幫子同窗捐贈,以及代購郵寄過來的。還包括一些書信。
書信的內容,大都是一些問候,以及關於某些方麵的閑聊。
有的書信勸說任遠,趕快從山窩窩裏頭爬出去,到外麵施展心中抱負,為國家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氣。不要白白埋沒了自己的才華。
有的書信裏,還夾著一些郵寄過來的錢。有捐贈和救濟,也有稿費。
尋常任遠,會將自己寫的東西郵寄出去,讓當大學老師的同窗,幫忙投到各報社等相應地方,借此賺取微薄的稿費補貼學堂用。
這些錢,十有八九都用在孩子們身上。包括,給孩子們買布作衣服作鞋等等。
中午頭。學生們吃著從家裏頭帶來的東西,不是紅薯就是瓜幹煎餅,或者是窩窩頭。
每次,任遠都會用豬油煮一鍋粗菜,給孩子們加點營養,吃口熱乎飯。
山裏娃的家裏頭,都很苦。父母都是種地的農民,能吃飽就不錯了,根本沒有多餘的錢。
來上學的孩子,都是免費不收錢的。但孩子們的父母,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給任遠送一些五穀雜糧。
當然,也不乏許多。今天來上學,明天就不來的學生。這些,任遠都會去學生家一個個走訪勸說。那些沒來上學的孩子,基本在家裏頭幹活幫忙,或者是父母去地裏頭幹活,他(她)們需要照看更小的弟弟妹妹。每次見到老師來自己家,這些學生都會漲紅著髒兮兮的小臉,低著頭站在哈巴狗後頭,一雙雙與年齡不符合的小手長滿繭子,緊張的捏著身上破舊衣角。
有的,則是在莊稼地裏割草,弄得滿身都是被汗水濕透。
那一幕幕,讓任遠每次都是心中如針紮似的,極為難受。但卻,更加刺激著他在心中不斷呐喊,他任遠,一定要讓這些孩子們,繼續上學認識字,將來一個個都要有出息!為此,他這一生,都甘願全部奉獻在這處貧瘠荒涼的大山裏頭!成為貧瘠土壤裏養料!
任遠,有一塊牛皮帶的國產北京牌手表。每天下午三點,他都會準時給孩子們放學。
這樣,距離學堂遠近的孩子都能在白天,安全到家。無需天黑下來,摸著黑摔著跟頭,弄髒衣服。
在這點上,任遠想的很是周到。
每天,學堂一放課。任遠,都會來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待上一會兒。
這種習慣,他已經保持十五年之久。
任遠滿臉胡渣,滄桑的站在墳頭前,他手裏拿起磨的鋥亮的口琴,眼神裏帶著柔情和回憶,緩緩吹奏起來。
他吹起姑娘,最愛的那首歌《喀秋莎》。
口琴發出的柔情,是那麼的動人,悠揚而蜿蜒。
好似,此刻誰都能聽清那節奏感正唱著:“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
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喀秋莎的曲子,是多麼的具有浪漫主義情懷?是一個叫喀秋莎的姑娘,在思念著心中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