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率軍南下事件解讀

斯巴達克(Spartacus,約前120~約前70),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在羅馬軍團侵入北希臘時,他被俘後淪為奴隸。在世界古代史上,奴隸起義的事件並不多,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要數斯巴達克起義了。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在角鬥士學校的廚房發起暴動,帶領著70多名奴隸逃到維蘇威火山上發動起義。之後隊伍迅速擴大,起義者打著反對羅馬奴隸主統治的旗號,很快席卷了整個意大利半島。

當起義接近勝利時,斯巴達克製定了北上的計劃,打算全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向北出境重返故鄉。獲得自由後重返家鄉,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這個計劃卻遭到了他的副將克裏克蘇的反對。之後,克裏克蘇與斯巴達克的分歧越來越大,竟然率領2萬人自立軍隊,可惜最終被官軍全部消滅。斯巴達克繼續著他北上的計劃,當他攻打到阿爾卑斯山下的穆提那城時,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竟然下令放棄北上的計劃,率領軍隊調頭南下。

當羅馬元老們聽聞斯巴達克南下的消息後,非常驚慌,他們怕斯巴達克會攻打羅馬城,於是立刻派遣了獨裁官克拉蘇帶領8個軍團去鎮壓起義。克拉蘇接到命令後,采用了古老的《十一抽殺律》中的律條,凡是戰敗或臨陣脫逃者10人當中抽簽選出一人受死。這種嚴酷又充滿恐懼的軍規,迫使整個軍隊拚死戰鬥。克拉蘇對起義軍進行了圍追堵截,羅馬元老院命令將軍魯庫魯斯、龐培分別帶領軍隊從馬其頓、西班牙班師回朝,與克拉蘇聯合,分別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包圍起義軍,這給斯巴達克軍隊造成巨大損失。同時,起義軍內部也出現了問題,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不同意斯巴達克撤離意大利半島以保全實力的計劃,帶領著1.2萬人離開起義軍,結果與克裏克蘇的下場一樣,被克拉蘇的官軍消滅。

公元前71年春,起義軍與官軍進行了最後一場殊死搏鬥,雙方在阿普裏亞境內展開了角逐,6萬起義軍戰死沙場,其中包括起義軍的偉大領袖斯巴達克。6000多名起義軍被官軍俘虜,之後官軍殘忍地把他們全部釘在了從卡普亞到羅巴大道兩邊的十字架上。

世界史上轟轟烈烈的奴隸起義就這樣落下了帷幕,我們不得不問:如果當時斯巴達克不放棄北上的計劃,結局還會這樣嗎?他為什麼要放棄北上的計劃與羅馬政府開戰呢?

我們可以看到,當斯巴達克最初製定北上計劃時,起義軍內部對此計劃的意見是不統一的,並且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如副將克裏克蘇率2萬人出走。之後,當斯巴達克決定放棄意大利半島,渡海去希臘的時候,起義軍內部又出現了第二次分裂,康格尼斯不想離開意大利,於是率1.2萬人離開隊伍。

由此看來,起義軍內部出現的分歧主要還是在意大利半島上。留下還是離開,這個問題是導致起義軍內部最終分裂的根本原因。這個分歧從根本上看,應該還是起義軍組成人員的意見不統一而造成的,因為起義軍是由四麵八方的奴隸及受壓迫者彙聚起來的,像斯巴達克等來自北部色雷斯的角鬥士,有很強的鄉土觀念,他們起義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回到家鄉色雷斯。但是還有一些起義軍是破產的農民或者牧民,他們的故鄉就在意大利、羅馬,他們不想離開。這種強烈的本土意識讓他們在最危難的時候團聚起來,當然也給起義成功後的去留埋下了隱患。

一些研究者認為,斯巴達克之所以改變最初的計劃,是因為客觀形勢讓他改變了回家的想法。起義之初,敵強我弱,斯巴達克覺得羅馬官軍是他最大的威脅,所以不能長久地留在羅馬,他這才製定了北上的計劃。但是,在北上的途中他是一路凱歌,屢戰屢勝,敵我雙方勢均力敵,起義軍內部異常團結。這時,他又覺得可以返回羅馬城與官軍“拚一把”,於是放棄了北上的計劃。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當起義軍到達阿爾卑斯山地區時,被惡劣的自然條件嚇到了。阿爾卑斯山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歐洲最高的山峰。對於起義軍來說,翻過它是一個大難題。再加上阿爾卑斯山地區許多山峰長年覆蓋著厚厚的積雪,氣候也是變化無常。當時,起義軍身上還穿著單衣,同時給養又跟不上,根本沒有辦法越過阿爾卑斯山,因此才放棄了北上的計劃。

當然,還有些人認為,斯巴達克在南方有很多的支持者,但北部農民對他的支持度並不高,當他看到這種情況時,自然也就放棄了北上的計劃。

不論哪種說法正確,曆史是沒有辦法重寫的。再退一步想想:如果斯巴達克繼續北上的話,那麼即使他到達了色雷斯,結果是不是會好呢?官軍當然也不會放過他們的。當他鬆懈下來時,會不會把他們一網打盡呢?當然,這隻是我們的假設,曆史當然不能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