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軍團為何能夠橫行歐亞非?

公元前6世紀末,羅馬人趕走了伊特魯人,建立了羅馬人自己的國家,但誰也沒有料到,羅馬人會橫行整個歐洲,使得歐洲以至於西亞和北非地區的格局都因羅馬帝國的崛起而發生了變化。是什麼力量使得古羅馬軍隊可以如此驍勇善戰、百無禁忌呢?

這要得力於他們戰術的改變,這支軍隊最初仍然繼續使用他們的統治者伊特魯裏亞人曾經用過的希臘風格的重甲方陣,那是用圓形盾牌和投矛武裝起來的重甲步兵組成的,但是此後不久,他們就開始著手建立他們現代化的部隊。

重甲方陣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在伊特魯裏亞逐漸衰落後,羅馬軍隊在與拉丁同盟和意大利半島其他部族進行的戰爭中,重甲方陣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因為意大利的地勢凹凸不平,而重甲方陣就像一個牢固的龐然大物,無論是攻擊還是防禦都顯現出種種劣勢,所以,它的側翼常常會被不受約束、沒有固定戰爭風格的部族士兵所攻擊。因此,公元前4世紀初,一個更為靈活的軍事組織——軍團逐漸取代了方陣,成為新的戰爭方式。

軍團的步兵根據年齡和經驗排成了列,第一列被稱為“哈斯塔迪”,第二列名為“普林斯樸斯”,他們一般都是大約30歲左右,服役7年以上,戰爭經驗豐富的士兵。他們使用長兩米多的重標槍,軟鐵頭和矛柄中間有一段細細的連接,當槍尖在用力過猛時就會彎曲,槍頭也常常因此折斷,無法再次使用。不過,折斷後的矛頭也往往能夠嵌入到敵人的盾牌和盔甲中,傷及對手。被稱為“特瑞阿瑞”的最後一列,則是經曆了無數戰爭,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他們使用的是長矛,這些人的老練和成熟使整個軍隊士氣大振。軍團的人數是根據條件的不同而不斷變化的,但是戰術結構並不會發生變化。

當第一列隊伍在投擲完他們的標槍之後,就立刻揮劍衝入敵陣,近身肉搏。如果第一輪進攻失利,幸存者就會馬上退向第二隊列,由第二列接著發動更為猛烈的進攻,如果兩次進攻都失敗了,幸存者將會退到第三列的後部,第三列就會收縮隊形,舉起長矛,提供一道安全的屏障保護部隊安全撤退。可以說,人力的優勢、靈活的戰術和特殊用途的武器都使他們戰無不勝。

不過,除了戰術外,羅馬軍團將士的素質和忠誠也是他們無往不勝的重要原因。公元前200年,希臘將領色諾芬回憶他的軍隊時所說,當他們麵對敵人的武器和戰馬時,總是表現得極為沉穩,這種沉穩的戰術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之後,隨著軍團的發展、武器的更新,軍團的主要戰鬥武器變為西班牙劍,這是一種令人生寒的寬身利刃劍,大約有70厘米長,主要是為刺穿東西而設計的,根據推測可能是由在西班牙與迦太基人作戰的軍隊帶回意大利的。

將士的優良素養,戰術結構的緊湊合理,作戰時的配合得當,使得古羅馬軍團踏遍整個歐洲乃至於西亞、北非大陸,但是這種軍團作戰的模式是誰發明的?他又是怎樣讓當時受希臘重甲方陣風格影響的古羅馬軍隊接受了新的作戰方式的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已經沒有辦法找到更為詳細的資料來考證,但這種軍團作戰結構的確讓古羅馬受益匪淺,使其迅速發展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強大古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