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亞曆山大撤軍的緣由

亞曆山大大帝(Alexa,前356~前323),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帝國皇帝。他足智多謀,雄才大略,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東征西討,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他不僅滅掉了已經腐朽沒落的波斯帝國,還把印度西北部那些像散沙一樣的小國一一征服,從而建立了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亞曆山大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當時的亞、非、歐三大洲,已經是那時有限的地理知識所描述的全世界,這是亞曆山大的最終目標。按照規劃,他消滅波斯帝國後,開始入侵印度。然而,公元前327年,當軍隊行進到印度河上遊的五河流域時,亞曆山大竟然命令撤軍回國,他的這一舉動令人匪夷所思,他為什麼做出這一決定呢?

古希臘學家阿裏安認為,惡劣的氣候使亞曆山大不得不放棄了進軍印度。亞曆山大入侵印度的時候,正好趕上仲夏,印度屬於季風氣候,全境連連降雨,致使山洪暴發。處於赤道地區的印度,有雨則一瀉千裏,沒雨則炎熱無比,亞曆山大率領的軍隊多為馬其頓人,他們大多數人都難以忍受這種炎熱的氣候,炎炎的烈日讓很多馬其頓人或病或死。所以,炎熱的暑氣、接連的暴雨,再加上瘟疫橫行,讓馬其頓人還沒打仗就已經戰鬥力大減,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亞曆山大隻好暫時放棄了對印度的進軍。

有些人覺得,亞曆山大單單受氣候影響就收兵不太可能。當時,亞曆山大在征服亞洲和印度的時候,遭到亞洲人尤其是印度人的強烈反擊,損傷嚴重,因此本國士兵對亞曆山大的入侵計劃開始出現了反抗情緒。

希臘作家普魯塔克的《亞曆山大傳》及《亞曆山大遠征記》中都曾經有過這樣的記錄:馬其頓士兵對亞曆山大進軍恒河出現了強烈的厭戰情緒,一是由於恒河太寬太深,二是由於他們聽說河對岸有大量的敵人。當時有人在亞曆山大軍隊中傳言,恒河對岸的乾達利坦族和普萊希安族的國王帶領8萬騎兵、20萬步兵、8000戰車和6000戰象做好了隨時投入戰鬥的準備。

其實,馬其頓人的反抗情緒由來已久了,他們離開希臘已經有8年的時間了,征戰距離大約五萬多裏,士兵們傷、殘、病、亡比比皆是,而且他們已經看出亞曆山大的野心相當大,一將成名萬骨枯,亞曆山大的偉大帝業對士兵而言隻不過是更多的傷亡而已,因此他們的情緒越來越差,有些人甚至表示從此不幹了!很多人的想法都是趕快回家,與自己的父母、妻兒團聚。亞曆山大在這種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的情況下,無可奈何,隻好收兵回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