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些史學家覺得,士兵的厭戰情緒雖然會成為亞曆山大進攻印度的障礙,但並不會產生那麼大的後果,如果把它定為亞曆山大撤軍的主要原因還是有些片麵,因為厭戰的情緒不僅隻是士兵有,最重要的是亞曆山大的戰略部署已經引起許多將領的分歧了,這才是他被迫停止入侵印度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335年,伊索斯大戰後,戰敗的大流士曾經委派使者向亞曆山大求和,並答應割讓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土地,但是亞曆山大帝國內部卻在戰與和的重大戰略上產生了嚴重分歧。當波斯帝國被征服後,亞曆山大征服了亞洲西部,可他仍然沒有滿足,還打算繼續前行吞並世界,於是他開始向中亞和印度入侵。這時處在得意之中的亞曆山大搞起了自我崇拜,他把自己尊為神,穿上華麗的皇袍,部下都要行跪拜之禮,已經承襲了東方專製君主的習俗,以表明自己完全成為了東方專製的君主。馬其頓將領深切地感覺到了亞曆山大的變化,內部不滿的情緒開始滋生,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日益尖銳。此時的亞曆山大對昔日共同戰鬥的朋友開始背信棄義,疏遠排擠,不少將領和政要人物也因此遭到殺害。

亞曆山大本想以此來告誡內部將領,結果事與願違。馬其頓軍隊兵臨印度後,軍隊中的不滿情緒已經越來越高,並達到高潮。亞曆山大一意孤行,他不僅沒有理睬軍隊的反應,還召開軍事會議,勉勵大家一定要堅持到底,以至於馬其頓全軍開始了公開罷戰。著名老將科那斯在聽完亞曆山大的鼓動後,他說:“我們的部隊已經不願意再跟著您前進了,當他們不再心甘情願時,如果您堅持這麼做,一旦陷入險境,您就會感覺到他們的離心離德、消極怠戰了。”當他說完這番話後,旁邊就有將領發出了叫好的聲音,還有一部分人為此流下了眼淚。可見,當時士兵們的行為足以表明他們不願意再向前推進,如果亞曆山大極力向前的話,那麼必將會陷入危難之中,而如果此時班師回朝,不但會消除士兵們的不滿情緒,而且士兵們一定會歡呼雀躍地再次跟隨亞曆山大,並效忠於他。

不過,亞曆山大還是覺得不太甘心,他再次召集軍事會議繼續做工作,但他並沒有等到他想要的發言。亞曆山大在自己的軍帳中悶了三天,覺得整個營地像死一樣寂靜,在極其失望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順應軍心,班師回朝。

綜上所述,亞曆山大從印度撤軍的原因應該不是單一的,氣候、傷病、士兵厭戰、軍官反戰等一係列的因素,讓亞曆山大不得不暫時按下野心,不過,即使不入侵印度,他也已經是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亞曆山大帝國的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