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斐遜購買路易斯安那的緣由
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美國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第三任美國總統,他同華盛頓、林肯和羅斯福被視為美國曆史上最傑出的總統之一。他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776年,他作為起草委員會的成員,起草了《獨立宣言》。他為美國的建立前後奮鬥了40年,先後擔任了美國第一任國務卿、第二任副總統和第三任總統。
傑斐遜在任期間,保護農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他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用1150萬美元從法國人手裏購買了密西西比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的大片土地,使美國領土增加了近乎一倍。用這樣大的一筆巨資去購買那樣一片“荒地”,對當時剛剛建國的美國來說的確不可思議,因此,這一事件長期以來備受曆史學家的關注,傑斐遜難道有先見之明要為美國擴充疆土嗎?
的確,之後一些曆史學家和外交家提出了外交擴張的說法,如以瓦爾特·拉夫勃為代表的曆史學家認為,傑斐遜購買路易斯安那完全是由他製定的外交政策決定的。他所謂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對外擴張,為了利益與權力不惜使用武力。傑斐遜任命詹姆斯·莫迪遜為國務卿,他們的外交政策不是和緩的,而是激烈的。1801年,傑斐遜曾經說過,美國的擴張也許是沒有限製的,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限製自己是不可能的。於是,當美國全麵發展使其本身擴張時,假如不向南美大陸擴展,也會向北美大陸開拓。傑斐遜的擴張原則是:為了達到目標,不惜付出一切代價。
因此,傑斐遜不惜投入巨資和使用軍事力量。在他的支持下,年輕的美國建造了一支小型炮艇艦隊,雖然不能與英國當時先進的海軍艦隊相比,但他敢派炮艇去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對付海盜。由此看來,他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氣魄與大手筆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一部分曆史學家並不同意單純的野心擴張的說法,如曆史學家約翰·格萊蒂就一直抱持著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傑斐遜購買路易斯安那是迫於形勢,想要打通通往西部的通路,以求達到他向西部擴張領土的目的。
傑斐遜在發表就職演說時曾經說,美國已經擁有了供子孫後代所需要的全部土地,由此看來,他並沒有計劃去奪取其他地方的土地。那是什麼原因使他改變了計劃呢?那是因為,隨著美國人對西部興趣的增長,傑斐遜意識到,如果不擁有密西西比河出口的通路和新奧爾良城的話,那麼美國將很難保住那時已經擁有的北美大陸東部的一切。因此,為了使美國獲得西部地區的巨大利益,就必須得到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脈之間的大片土地,也就是說,購買路易斯安那是一定要提上日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