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桑·盧維杜爾被捕懸案

杜桑·盧維杜爾是南美洲獨立運動偉大的革命者和領導人,他締造了海地共和國。杜桑是奴隸出身,從小就受到法國殖民者和奴隸主的淩辱,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為黑人爭取自由。之後,杜桑參加了起義運動,他憑借嚴明的作戰紀律使隊伍迅速壯大,他帶領的隊伍很快成為起義軍的主力,杜桑本人也成為海地奴隸起義軍的主要領導人。

1801年6月,海地製定了獨立憲法,宣布獨立,杜桑當選為海地總統,創建了第一個黑人共和國。拿破侖知道消息後,迅速命令他的妹夫黎克勒出征平定海地。海地人在杜桑的領導下進行了自衛反擊戰,戰爭中法軍節節敗退。但就在這時,杜桑卻突然被法軍俘虜,最終在監獄中染病身亡。

這一切發生得很突然,而且存在許多疑點。大部分人認為,杜桑是在前去法國軍營談判時,被狡詐的法軍逮捕的。但是,還有人堅持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杜桑並不是去議和,而是去向法國的遠征軍投降,之後被法軍遣送回法國的。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難道杜桑並不是被法軍欺騙,而是真的去向法軍投降嗎?

1801年12月,黎克勒接到拿破侖的命令後,率領著54艘戰艦和3萬名士兵踏上了以恢複法國殖民統治為目的的征途。杜桑帶領著起義軍堅決抵抗,他們在遠征軍登陸的地方點起了大火,法軍所到之處,都成了一片灰燼。整個海地,迎接法軍的隻有滿地塵土、滿眼濃煙,法軍根本沒有辦法找到食物,甚至連淡水也沒有,因為起義軍在所有法軍能夠找到的水中都投了毒。就這樣,法軍幾乎失去了戰鬥力,再加上起義軍利用有利地形,四處伏擊,雄霸歐洲的拿破侖遠征軍變得狼狽不堪,傷亡遍野。

根據史學界的說法,當時黎克勒出征時,曾經帶上杜桑的兒子和養子去做說客,但並沒有成功。於是,他就采用了誘捕的辦法,從而逮捕了杜桑。我國學者李春輝在《拉丁美洲國家史稿》一書中,對當時的情形做了描述:黎克勒在用武力無法解決海地的情況下,就采用了反動統治者經常使用的欺騙伎倆——偽裝和談。1802年5月,杜桑應邀出席了和談會議,但是,當杜桑到達會議地點以後,黎克勒迅速下了逮捕令,給杜桑加上鐐銬,同年7月,杜桑被押送到法國。

美國學者羅伯特·珍揚對當時的情形也做了記述,杜桑多年來信奉的一句話就是“警惕是安全之母”。然而,在法軍大敗、杜桑也不想繼續戰爭的情況下,他把自己的話給忘掉了。黎克勒邀請他去參加和談會議時,他隻帶了養子普拉西多和一名村夫,徑自去了準備談判的種植園。當進入種植園後,一名法國將軍熱情地迎接了他,隨後一個連的士兵闖進了會議室,捆住了他的雙手。杜桑就這樣被推出屋子,送上一輛馬車,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英雄”號船上,並被送往了法國。

羅伯特的這種說法還曾經被寫入世界史的教科書。但是,最近學術界更加傾向於另一種新的說法,他們覺得,杜桑並不是被強行逮捕,他在被捕前已經向法軍投降了。

根據資料記載,在黎克勒帶領著遠征軍向海地進攻前,杜桑手下的大部分起義將領已經向法軍投降了,所以法軍到達後集中了所有兵力向杜桑開戰。杜桑當時被孤立起來,終於被打敗,無可奈何之下,他向法軍投降。於是,黎克勒假稱杜桑疲勞過度,需要休息,強迫杜桑回到自己的種植園,從麵奪取了他的一切權力。但是,此時黎克勒又接到拿破侖的命令,要求必須把杜桑逮捕送回法國,所以黎克勒便以和談為名誘捕了杜桑。也就是說,杜桑在喪失一切權力,沒有辦法自我保護的情況下,才被法軍逮捕的。

不過,美國學者托馬赫並不同意杜桑投降的說法,他在《拉丁美洲史》一書中寫道:“杜桑被奪去了權力之後,他提出要保證黑人和自己的自由,同時他的支持者們也必須繼續在政府和軍隊中任職,隻有黎克勒答應這些條件後,他才會停止敵對行動。很快,黎克勒同意了杜桑的條件,杜桑隱退到了海地西部,但是黎克勒卻沒有信守諾言,他背信棄義地逮捕了沒有任何防禦能力的杜桑,並把杜桑送到了法國。

後來,杜桑病死在監獄中,不久之後,海地人民再次揭竿而起,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黎克勒患黃熱病死去,法國的遠征軍也全軍覆沒。海地終於贏得了自由獨立。

至今為止,杜桑被捕的原因眾說不一。雖然這些不同的說法,可能是學者們對曆史資料理解不同造成的,但議和與投降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這關係到杜桑的曆史地位評價的問題。我們隻能等待發現更多的可靠資料,幫我們解開這個曆史懸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