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為什麼拒絕第三次連任美國總統?
在美國曆史上,喬治·華盛頓絕對是一位重量級人物,作為美國的開國元首,是他領導美國人民打贏了艱苦卓絕的獨立戰爭,徹底擺脫了英國殖民者的統治,使美國走上了自由之路。戰後,喬治·華盛頓又領導組建了第一個合眾國政府,確立了國家信譽,為美國的國家形態奠定了基本的組織架構。這一切,足以使他受到美國人民的推崇和愛戴,並被譽為“國父”。
在華盛頓第二次擔任總統的任期即將結束時,很多人準備再次選舉他繼續擔任美國總統,並且當時的憲法對總統連任也沒有任何限製。可是,華盛頓卻毅然謝絕第三次競選總統,並在1796年9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詞》,說服國會,讓他卸任回家養老。
對於華盛頓這一出人意料的舉動,曆史學家們對其真實原因進行了長期的探討和研究,但卻始終沒有得出最終的結論。華盛頓本人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回到家鄉後,也都沒有公開表示過他拒絕連任的真實原因。盡管如此,曆史學家們還是根據華盛頓的生平經曆進行了大膽的猜測,以探究華盛頓拒絕再次連任的原委。
有些曆史學家認為,華盛頓主要是擔心自己會卷入激烈的黨派鬥爭中去,因而不想繼續從政。在華盛頓第二次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時,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激烈的黨派鬥爭,華盛頓本人也覺察到了選民中間日益增長的黨派情緒。因此,在其告別演說中,華盛頓語重心長地呼籲團結,反對黨派鬥爭,反對分裂勢力。不幸的是,在黨派鬥爭中,他雖然長期保持中立,但在第二任總統後期,他也被迫失去了無黨派的立場,成為了一個聯邦黨人。但實際上,以華盛頓本人的資曆和威望,他站在政治鬥爭的哪一方都是不合適的。在這種形勢下,中斷自己的政治生涯是一個開明的政治家能做出的最好選擇。
另一些曆史學家認為,輿論的攻擊對華盛頓做出拒絕第三次連任總統的決定產生了主要影響。英國一位曆史學家說:“由於想要空閑,由於感到體力衰退和受到反對派的謾罵而氣憤,華盛頓拒絕接受要他第三次連任總統的要求。”
美國許多曆史和政治學家的看法也大致相同。隨著黨派鬥爭的加劇,輿論界的鬥爭也愈演愈烈。在兩派報刊互相攻擊謾罵的同時,華盛頓在他擔任第二任總統期間,也受到反對派無情的攻擊。攻擊如此激烈,以致弄得他焦頭爛額,十分難受。他被指責為“偽君子”“凱撒”,有人說他藐視公眾。當他提出不連任第三任總統時,許多雜誌甚至還在頭版頭條中把他的舉動稱為“惡毒的謊言”。費城的《曙光報》在華盛頓告退的次日宣稱:“這一天應該成為合眾國的紀念日。因為,原是我國一切災難根源的那個人,今天已降到與他同胞們平等的地位。”
華盛頓在1797年3月2日的日記中寫道:“我現在把自己比作急欲尋找一個休息之處的疲憊旅客。但是,人們卻不能聽任你安安靜靜地工作,這未免太過分了,不是誰都能夠忍受得了的。”
其實,上麵兩種意見是有著密切關係的,但究竟是哪一種在華盛頓的思想深處占主導地位,並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人們無從知道。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進一步的原因促使華盛頓不想再繼續擔任總統?比如說,華盛頓本人是否對權力的欲望開始淡薄,或者是身體的原因,等等,這都是需要進行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不管怎麼樣,華盛頓毅然拒絕第三次連任美國總統,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從而創立了美國總統最多隻能連任兩屆的傳統。從曆史發展的進程中看,這項舉動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在當時,美國憲法還沒有對總統連任的時限做出規定,而華盛頓創立的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1940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第三任總統為止。當然,羅斯福之所以打破了這個規定,是有特殊原因的,因為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隻是一個特例。
1947年,美國國會鑒於總統權力不斷擴大和有可能形成終身製的趨勢,才製定了美國憲法第二十二條憲法修正案,將“任何人不得任總統之職兩屆以上”正式列入了美國憲法。該修正案於l951年正式批準實行,從這一刻起,華盛頓所創立的傳統又回來了。
退休不到三年後的一天,華盛頓偶感風寒,由於當時醫療技術低下和醫生誤診,他最終不治身亡。這位美國人的國父雖然去世了,但他為美國人民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永遠留在了世世代代美國人的心中。當他拒絕競選第三任總統時,他是否也曾想到他的這一行為會給美國政治的進步和民主的發展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呢?
也許,這個美好的曆史之謎並不需要我們想方設法地去解開,我們隻需要記住喬治·華盛頓的名字,並對這位品格高尚的曆史偉人心存敬意就夠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