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到唐朝“留學”目的何在

“留學”這個詞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它指的是一個人去母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接受各種教育,時間可長可短,而這個人就被稱為“留學生”。

“留學生”一詞是由日本人創造出來的,源於我國大唐時期。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曾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由於遣唐使是外交使節,不可在中國停留太長時間,於是日本政府在第二次派遣唐使來中國時,又帶上了“留學生”和“還學生”。在遣唐使回日本時,與之一起回國的人就是“還學生”,而留在中國的則被稱為“留學生”。後來,“留學”一詞便由“留學生”發展而來。

所以,現在一提及“留學”的淵源,便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日本人在中國大唐“留學”之事,而對於日本人留學中國的目的,一直以來,人們多以為日本是為了學習中國文化,為了促進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就在這一年,以犬上禦田秋為首的日本政府第一次派遣唐使來到長安。後來,從公元630~894年的200餘年間,日本政府又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多達19次之多。不過,有兩次受阻未能成行,有1次是為了迎接前遣唐使回國,有3次是為護送大唐使節回國,所以,日本正式委派並真正到達唐朝都城的遣唐使的次數應是13次。由於中國大唐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空前鼎盛,中亞、波斯、印度、拜占廷等地的國家紛紛派遣使節和商人來到唐朝學習中國的治國經驗和先進文化,占據優越地理位置的日本自然也不甘心落後,日本政府便精挑細選出一些使臣和學者來中國參觀學習。

剛開始時,日本的遣唐使團(由政府使官、學習訪問人員和航海工作人員組成)規模較小,通常每次隻有一兩艘航船,人數也僅有120人左右。後來,遣唐使團的規模逐漸擴大,航船增加至4艘,人員增至500餘人。

日本人在中國的“留學”確實對推動日本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中日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從現在日本民俗風情和生活習慣,我們也可看出濃厚的中國古代文化的痕跡。

然而,隨著元、明時期倭寇在我國沿海的出沒,有些學者對日本人“留學”中國大唐的目的產生了懷疑。有人認為,日本對中國的野心是蓄謀已久的,他們當初來大唐不僅僅是為了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學習,更多的是為了窺探中國,或者是在窺探中國的同時,順便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而對於“遣唐使”和“倭寇”這兩個稱謂,有人說,日本本就是“寇”,隻是因為當時他們的實力難以與大唐的國力相抗衡,故將“寇”轉為“使”,以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國。

究竟孰真孰假?孰是孰非?這些猜測是無中生有,還是確有證據?目前我們還難以對此作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