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裏哀死亡原因解讀
莫裏哀(1622~1673)是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劇作家,18世紀之後,他的名字已超越了法國的國界,成為繼莎士比亞之後歐洲戲劇史上成就最大、影響最深的戲劇家。
1622年1月15日,巴黎富商讓·波克蘭喜得貴子,並給兒子起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這便是莫裏哀的原名。莫裏哀這個藝名是他在1644年6月28日首次使用的,誰也沒想到這個名字後來竟成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至今,我們已經整理出莫裏哀30部戲劇及幾首詩歌,甚至還有他照顧年老貧困的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奠基人高乃依時,與其一起創作的作品。莫裏哀不僅是編劇、導演和演員,還是劇團的負責人。
莫裏哀從20歲時就開始了戲劇的創作。他一直十分勤奮刻苦,不斷地努力著,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生活的不如意、數不清的磨難甚至艱苦複雜的鬥爭,雖然讓他的意誌得到了磨練,卻也嚴重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51歲那年,莫裏哀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在他去世後,人們對他的死因產生了懷疑,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位偉大的戲劇作家過早地離開人世的呢?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並作出了不同的解釋。
1673年2月17日,莫裏哀著名的喜劇《無病呻吟》在路易十四時代法國巴黎的王宮劇院裏上演。整個劇院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亂哄哄的一片。當天是這部作品的第四次公演,莫裏哀親自扮演了劇中的主角“心病者”——阿爾岡。
舞台的燈光被調到了最亮,照得莫裏哀的臉更加慘白。這天,莫裏哀是抱病上台,他忍著病痛,以高超的演技演繹著他的作品,台下不時傳來一陣陣喝彩聲。莫裏哀一邊表演一邊不住地咳嗽,他難受得鎖緊了雙眉,觀眾們以為那是他精湛的演技,讚揚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當表演到最後一幕時,莫裏哀顯然已經十分吃力,他一個沒有忍住打了個顫,有心的觀眾似乎已經發現他的病情,很吃驚地睜大了眼睛。莫裏哀不想因為這個小小的一個痙攣打斷演出,他積攢了下力氣,用盡全力地大笑一聲遮掩了過去。
演出結束後,莫裏哀仍然沒有立刻休息,而是走出後台做完觀眾反饋調查後才回家。到家後,他不住地咳嗽,然後咯血不止,兩個修女想把他扶上坐椅,但還沒來得及鬆開手臂,莫裏哀便離開了人世。當時是夜裏10點多,距離他離開舞台還不到3個小時。
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讓人們難以接受。雖然《不列顛百科全書》對莫裏哀的死有過一段記述:“1673年2月17日,莫裏哀演出第九場《無病呻吟》時,在舞台上昏倒,被人抬到家中即與世長辭。”但是在這裏,對莫裏哀的死因卻未加說明,看來是有意回避了。因此,很多人對這位喜劇大師的死因十分關注,並進行了許多探討。可惜,長久以來,人們還是沒有辦法確定莫裏哀的直接死因到底是什麼。
一部分人從莫裏哀去世時的狀態來判斷,他應該得了一種病,究竟是什麼病,現在已經無法查證。
還有些人覺得,莫裏哀的症狀與肺病很相似,而且他晚年的種種不幸足以讓他患上肺病。冬季是肺病的高發期,1671年的冬季,莫裏哀因為長年工作的壓力,積勞成疾,感染肺病,後來因為醫治不得當,病情不但沒有緩解反而加重,使他一連病倒了好幾個月。
1672年2月,莫裏哀的病情剛剛得到緩解,身體狀況也逐漸好轉。正在此時,莫裏哀戲劇事業上的合作夥伴兼老朋友瑪德隆·貝紮爾去世,隨後,他的兒子也不幸死去。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無法承受,悲痛不已,剛見好轉的身體又垮了下來,他的病情越來越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但沒有休息,反而更加努力地創作,堅持演出,直到最終去世。
當然,還有一種觀點,他們覺得當時莫裏哀的身體,絕對不止肺病一種。因為長期的創作、緊張的排練以及疲勞的巡回演出已經大大透支了他的體能,再加上激烈的競爭、複雜的政治角逐、晚年嚐盡喪友喪子之痛,種種不幸環繞著他的晚年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1672年冬,莫裏哀與他的老朋友音樂家呂理發生爭執,呂理當時很受國王路易十四寵信,因此莫裏哀被免去了文藝總管的職務,使他不幸的晚年生活陷入更加艱辛的境地,多種疾病交織在一起,最終導致了他的死亡。
一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對莫裏哀的死因解釋不清。身為一位喜劇作家,他的作品是法蘭西喜劇院創辦300年來上演最多的,但他卻死因不明;死後沒有一份手稿留傳於世,卻被人們稱為“法語創作中最全麵而最完滿的詩歌天才”。在法蘭西學院中,有一座莫裏哀的半身石像,碑文上刻著:“他的榮譽什麼也不缺少,而我們的榮譽卻缺少了他!”